“阿亮这孩子,军师你再多栽培教导几年,必成王佐之才呀。”
中军大帐内,刘备拿着关羽的来信,口中是啧啧称赞。
原来此番南下,萧方自然是要将诸葛亮带在身边,随时教导历练的。
但出征之前,老刘提到过,关羽镇守宛城,统军治军方面没什么问题,但在治政上却略有吃力。
尤其是在处理与士人间的关系上,关羽过于刚直,欠缺几分手腕。
萧方倒也不奇怪。
人无完人,谁都有短板,包括他自己。
关二爷虽武艺绝伦,将才非凡,但性格上却有“傲士大夫而恤士卒”的一面。
通俗点说,就是体恤士卒,但却不善安抚士人。
于是萧方灵机一动,便向老刘提议,将诸葛亮暂留于宛城,辅佐关羽处理政务,安抚荆州士吏。
毕竟自己这小舅子,卧龙之名可不是白给的,统军之能就不必细说了,政治能力也是史书上排前几页的存在。
既然要历练栽培诸葛亮,自然不能光培养他的兵法谋略,却忽视了治政能力的培养。
不然的话,岂不是培养成了偏科,浪费了他的政治天赋?
除此之外,那位苏小姐不日也要前来南阳,留诸葛亮在宛城,也有让他迎一迎的意思。
“阿亮的天资,可不止于兵法谋略,相信用不了多久,必会给主公更多的惊喜。”
萧方言语别有深意,却也不向老刘点破其中玄机。
老刘看着关羽书信,听着萧方所说,眼神中更添了几分期待。
“主公,如军师所料,黄祖果然按兵不动,对刘表的调令种种推诿,迟迟没有率军北上。”
“不过据襄阳发来的密报,蔡瑁已离襄阳南下,末将猜测他必是去统领江陵水军北上,以解襄樊之围。”
“江陵水军路程较近,理应是来不及赶到樊城流域,但末将以为我们也不可放松警惕,需当尽快拿下樊城才是。”
文聘分析过一番局势后,拱手道:
“如今樊城粮草已尽,城中荆州军必军心跌落,无心死战。”
“末将以为,主公当即刻大举攻城,趁敌士气低落,尽快将樊城攻破才是!”
文聘请战。
众将的斗志,立时被点燃,纷纷跳起来请战。
“军师,你以为呢,当战还是不当战?”
刘备目光看向萧方。
“强行攻城,我们自然是攻得下的。”
萧方微微点头,却反问道:
“但主公有没有想过,我们也许能不战而下樊城呢?”
不战而下?
四个字听的老刘眼眸一亮,喜道:
“若能不战而下,避免将士们的无谓死伤,自然是最好不过。”
“军师莫非又有妙计,能不战而下樊城?”
众将立时冷静下来,目光齐聚向萧方。
“樊城粮尽,军心瓦解近在眼前,刘琦理应知道,继续负隅顽抗,除了白白牺牲满城士卒们,没有任何希望守住樊城。”
“既然如此,主公何不派使者入城,劝说刘琦开城归降呢?”
萧方道出了计策。
劝降刘琦!
其实他对这个刘琦,倒也没多大敌意。
历史上,相较于刘琮的不战而降,刘琦却选择了联合老刘,抗击曹操。
至少刘琦有这个勇气,愿意为守住父亲留下的基业,拼上一把。
打不过投降,不可耻。
打都不打就跪了,那就是厚颜无耻了。
刘琦至少不是一个无耻之人。
此外,而时老刘为曹操虎豹骑追击,处境形势极度不利。
关键时刻也是刘琦伸出了援手,将老刘接至了夏口,避免了老刘被曹操一锅端。
光冲这两点,萧方就有意将刘琦区别对待。
再者不战而下樊城,减少将士的损失和对樊城的破坏,也是一举两得之事。
“能不战而下樊城,自然是最好不过。”
“只是,刘琦乃刘景升长子,他当真肯降吗?”
刘备眼中流露出几分怀疑。
“降与不降,也得看咱们开什么条件。”
“主公可承诺刘琦,只要献城归降,便准他带三千兵马过江回襄阳,也算是保全他几分颜面。”
“不降死战,结局是樊城必破,身死名灭,全军覆没!”
“献城投降,不光能保住自己和麾下士卒的性命,又可为刘表带回去三千兵马,还能活着回襄阳,与他那好弟弟刘琮,继续争夺储位。”
“方相信,主公开出的条件能优厚到这般地步,那刘琦必能权衡出利弊,做出明智的选择。”
萧方不紧不慢的补充了一番,将这劝降刘琦之计的细节也一一道了出来。
刘备眼中的疑云渐散。
说实话,刘琦到底是他刘氏子孙,论辈份还是他的侄子。
且他听闻这刘琦,素来有宽厚之名。
对于这样一个性情宽厚的侄子,老刘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想赶尽杀绝。
萧方此计,正好了却了他一桩心中难题。
“好,就依军师之计,吾便派邓伯苗入城,以军师所说的条件,劝降刘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