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京事件”后,连普通将领都明白,打仗就是个此消彼长的事情,清廷本来就是能够调动全国资源,太平天国前几年发展迅猛,完全是打了清廷一个措手不及。正常情况下,时间越长,对太平天国越是不利。
何况“天京事件”,太平天国自断一臂,石达开在危难时,不是思想如何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协助天王救太平天国于危难之中,而只求自保,还带走了十几万太平天国的精锐部队,最终被清军全歼。太平天国早已没有了全面对抗清廷的本钱,只能重点区域朝廷防守。
普通将领都明白道理,太平天国的最高统治者洪秀全,怎么会不明白呢?洪秀全内心深处,当然明白,太平天国无法“中兴”了,也不可能“中兴了”。不过大会小会上,仍然提到太平天国再次“中兴”,无非是给大家打打“鸡血”,自欺欺人的说法而已。
在面对残酷的现实时,人有时候也需要制造一种梦幻,一种美好的未来,适时让自己透下气,这是人性。洪秀全也是,逃不开这种人性。
对于洪秀全来说,真正在乎的事情是权力。“天京事变”后,他深刻明白,必须把太平天国的权力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一刻也不能放松。看到朝廷上,竟然有这么多人,嘴上不说,实际上暗地里反对自己的决定,洪秀全很生气,他认为,这一切都是李秀成在暗中操控,他恨不得立即撤掉李秀成的所有职位。
在他看来,李秀成和杨秀清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位高权重,打仗都很出色,有很强的军事才能。另外就是都有些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就是“杨秀清第二”,李秀成就成了自己政坛上的“假想敌”。
但是李秀成作战又很勇猛,军事才能那可以说是在太平军内首屈一指。太平天国又是急需这种人才之际,对于这种人,绝对不能来硬的,否则他一旦负气离开,对太平军绝对是一大损失。
更可怕的是,洪秀全还有所耳闻,曾国藩还曾派人给李秀成送过书信,让他投靠湘军,共同反洪,至少过去就可以享受正二品的总兵待遇。消灭洪秀全后,还可以加官晋爵,将来成为封疆大吏也是有可能的。
洪秀全想想都可怕。李秀成的堂弟李世贤也是太平天国悍将,被封为侍王。两人在太平军内势力庞大,威望很高。若真的李秀成也拉着李世贤投靠湘军,那自己人头,可能没几天就要落地了。
因此当洪秀全收到李秀成和陈玉成的联名信之后,思考了很久。他又找来新封的干王、族弟洪仁玕商议了好几天。
洪仁玕建议,如今这是天国危难之时,陈玉成和李秀成都是极为重要的军事将领,是对抗强大清军的极为重要的屏障。对于领兵在外的大将,只能安抚,不可惩罚。一旦激起兵变,或是刺激到对方降了清军,那可是因小失大,天京可能会分分钟陷落。天京陷落了,太平天国也就完了。
洪仁玕这考虑得还是比较周到,这更强化了洪秀全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这个决策是完全正确性的思想。
但是李秀成作为太平天国的地方势力,现已坐大坐强,不敲打一下也是不行的。于是经过深思熟虑,天王洪秀全,做出了一个“高明”的决策。
第一步:为平息众议,洪秀全接着封陈玉成为英王,蒙德恩为赞王。这步主要目的是拉拢陈玉成与蒙德恩。
蒙德恩,1806年出生,1851年(太平天国辛朝元年)五月,授御林侍卫。次年二月,擢殿右二指挥。“天京事变”后“国政不能划一”,至1858年(太平天国戊午八年)夏秋间,始建立五军体制。
洪秀全十分信任蒙德恩,命陈玉成为前军主将,李秀成为后军主将,李世贤为左军主将,韦志后为右军主将,而任命蒙得恩为中军主将兼正长帅,掌理朝政“稍可自立”。政局得趋于稳定,洪秀全嘉奖蒙得恩勤劳,1859年(太平天国已未九年)封为赞王。
1859年3月,洪仁玕到天京后,蒙得恩与林绍璋辅助洪仁玕同理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