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明的时候,风暴已经过去了,那艘大船却连一块碎片也没留下。
然而,风浪永远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
它不屑于给你喘息的时间,它是这般的高高在上。
于是乎——
风急浪高,波涛汹涌,一艘破旧的小船却在茫茫大海上艰难前行。
船身摇晃不止,仿佛随时都可能倾覆。船上的人们面色苍白,眼神充满了恐惧和绝望。
逃吧,可怜的人们——
颠覆秩序夺了条船又如何?
你们真正的挑战是恶海。
......
大船倾覆,小船呢?
看命吧——
这船落魄人自然是陶铃一众,他们都是因为战乱而被迫逃离家乡的难民。
同样的,他们背井离乡,历经海难,希望能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
然而,路途遥远且艰险无比,虽百里路已近九十,但他们依旧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活着到达彼岸。
在这惊涛骇浪之中,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担忧和迷茫——
他们想起了曾经的家园,那里有熟悉的街道、温暖的家庭和亲朋好友,但现在一切都已不复存在......战争摧毁了他们的生活,让他们失去了太多太多。
放眼望去,整个海面一片死寂,只有海浪不断拍打着礁石,发出阵阵哗哗声,让人莫名感叹天灾和世道下生命的脆弱。
能不能活到彼岸?
能不能??
......
鲜红的太阳第三次升起来了,在水上明亮地照着,它在陶玲的脸上注入了生命,她的眼睛渐渐睁开。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船终于渐渐靠近了陆地......
当看到海岸线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欢呼起来!!
陶笛也跟着放声高呼,他和妹妹相拥着,这个向来坚强的青年,在转过头去的那一刻竟然落泪了。
他想——
果然,自己脚下这艘才是真正的“希望之号”。
......
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仿佛无数颗钻石在闪烁;微风拂过,带来大海咸涩的气息,让人心情愉悦;远处的天空中,海鸥盘旋飞翔,发出清脆悦耳的叫声......
“阿妹,咱们到了。”
“是啊,真好。”
短短两句话,道尽了心酸。
不过,他们终于上岸了。
这里的渡口泊满了各式各样的船只。有巨大的货轮、灵巧的帆船,也有破旧的小木船,陶笛他们一行在风浪中颇有些散架的搜救船倒不算突兀;也没有人在意突然出现的这几个难民,他们只是专注着自己手下的事,忙碌地穿梭在这里,或是装卸货物,或是招揽客人,吆喝声和讨价还价声响彻整个渡口......
宛镇的这方渡口呢,见证了无数故事的发生——
有人在此相遇相知,有人在此分别离散;有人满载而归,也有人黯然离去......但无论如何,这里在陶家兄妹看来,就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未来的地方。
也是在这儿,见证了彼此苦难、也携手经过了风浪的难民们互相告别,他们的路通往宛镇的四方。
前尘事毕,后事也才刚刚开始。
......
“哥先带你找大夫去!”陶笛一直惦记着自家妹妹背上的伤。
“咱有钱吗?”陶玲没有应和,相当直接地甩出了这句话。
“我觉得背上的伤已经不疼了,你妹我年轻,自愈能力好得很,这三天过来估计也差不多了......”话语一转,陶玲还是委婉地补充道。
“你个傻妮子,没钱哥怎么会这么说呢?”陶笛敛下眸中的心疼,交代道,“刚才王六把我叫过去,给了我一把铜元,估摸着得有七八十个......去正经医馆看诊是不够,但找个赤脚大夫也勉勉强强了。”
王六是救生船上的难民之一,和陶年岁相近,他俩早在大船上的时候关系就不错了。
但王六哪来的钱?
哦,对了......
“那艘救生船都散架了,还有人要?”陶玲瞬间想到了这些铜元的来路。
“船是破烂,但拆了,上面的那些零件材料也是有人收的,而且还挺抢手,王六说卖了好几个大洋呢!”陶笛有些兴奋地说着,“然后王六就给大洋换成了铜元,给船上每个人都分了......”
挺好,这也算是把证据给“毁尸灭迹”了,陶玲冷冷地想到。
“好了,阿妹,别担心钱的事了,咱先抓紧去把你这背给看了,哥才能踏实得了。”
“走吧,哥搀着点你。”
......
过了码头,见到这个小镇的第一眼,陶玲笑了,因为它和想象中一般的热闹和富有生机。
集市上,商贩们高声叫卖着,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不止是新鲜的瓜果蔬菜、热气腾腾的各类小吃,还有散卖着的点珠脂粉、手串挂饰,竟然还有不少精致而独特手工艺品......吸引着来来往往的目光,其中当然也有陶玲的。
到底是个青葱似的姑娘,羡艳的目光从那些脂粉上略过,她认识它们,陶玲甚至都能清楚地说出它们每一个的“闺名”——
谢馥春鸭蛋粉、孔逢春鹅蛋粉、百雀羚香脂、上海雪花膏、扬州香粉、蜂花檀香皂、美指油......
咦,竟然还有洋货,凡士林膏脂、双美人、夏士莲雪花膏、力士香皂、蜜丝佛陀......
这里的小摊贩还挺有路子,就是不知道是不是假货仿品之流......这样的想法突然从陶玲的脑海中蹿过,啧......她暗嗤了一声自己,可真是敢想,就算是仿品你也买不起!
不过一年前,自己的那张梨木梳妆台上,也是摆满了这些脂粉玩意儿的......
陶家兄妹曾经的家,其实也是当地难得的富庶户,对家中的三个孩子且都是精养着的。
不过陶玲知道,这个时候的她没有和它们打交道的资格,她飞快收回了目光。
很快,她又转而投向了另一处小摊。那里有刚刚掀了竹笼、冒着热气的大肉包,诶嘿......这个还是可以打打交道的。
“哥......”
陶玲幽幽转头,刚想道出自己对那笼大肉包的觊觎时,却也和自家哥哥闪着亮光的眸子对上——
好嘛,兄妹俩这是不谋而合了。
......
这里的渡口泊满了各式各样的船只。有巨大的货轮、灵巧的帆船,也有破旧的小木船,陶笛他们一行在风浪中颇有些散架的搜救船倒不算突兀;也没有人在意突然出现的这几个难民,他们只是专注着自己手下的事,忙碌地穿梭在这里,或是装卸货物,或是招揽客人,吆喝声和讨价还价声响彻整个渡口......
宛镇的这方渡口呢,见证了无数故事的发生——
有人在此相遇相知,有人在此分别离散;有人满载而归,也有人黯然离去......但无论如何,这里在陶家兄妹看来,就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未来的地方。
也是在这儿,见证了彼此苦难、也携手经过了风浪的难民们互相告别,他们的路通往宛镇的四方。
前尘事毕,后事也才刚刚开始。
......
“哥先带你找大夫去!”陶笛一直惦记着自家妹妹背上的伤。
“咱有钱吗?”陶玲没有应和,相当直接地甩出了这句话。
“我觉得背上的伤已经不疼了,你妹我年轻,自愈能力好得很,这三天过来估计也差不多了......”话语一转,陶玲还是委婉地补充道。
“你个傻妮子,没钱哥怎么会这么说呢?”陶笛敛下眸中的心疼,交代道,“刚才王六把我叫过去,给了我一把铜元,估摸着得有七八十个......去正经医馆看诊是不够,但找个赤脚大夫也勉勉强强了。”
王六是救生船上的难民之一,和陶年岁相近,他俩早在大船上的时候关系就不错了。
但王六哪来的钱?
哦,对了......
“那艘救生船都散架了,还有人要?”陶玲瞬间想到了这些铜元的来路。
“船是破烂,但拆了,上面的那些零件材料也是有人收的,而且还挺抢手,王六说卖了好几个大洋呢!”陶笛有些兴奋地说着,“然后王六就给大洋换成了铜元,给船上每个人都分了......”
挺好,这也算是把证据给“毁尸灭迹”了,陶玲冷冷地想到。
“好了,阿妹,别担心钱的事了,咱先抓紧去把你这背给看了,哥才能踏实得了。”
“走吧,哥搀着点你。”
......
过了码头,见到这个小镇的第一眼,陶玲笑了,因为它和想象中一般的热闹和富有生机。
集市上,商贩们高声叫卖着,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不止是新鲜的瓜果蔬菜、热气腾腾的各类小吃,还有散卖着的点珠脂粉、手串挂饰,竟然还有不少精致而独特手工艺品......吸引着来来往往的目光,其中当然也有陶玲的。
到底是个青葱似的姑娘,羡艳的目光从那些脂粉上略过,她认识它们,陶玲甚至都能清楚地说出它们每一个的“闺名”——
谢馥春鸭蛋粉、孔逢春鹅蛋粉、百雀羚香脂、上海雪花膏、扬州香粉、蜂花檀香皂、美指油......
咦,竟然还有洋货,凡士林膏脂、双美人、夏士莲雪花膏、力士香皂、蜜丝佛陀......
这里的小摊贩还挺有路子,就是不知道是不是假货仿品之流......这样的想法突然从陶玲的脑海中蹿过,啧......她暗嗤了一声自己,可真是敢想,就算是仿品你也买不起!
不过一年前,自己的那张梨木梳妆台上,也是摆满了这些脂粉玩意儿的......
陶家兄妹曾经的家,其实也是当地难得的富庶户,对家中的三个孩子且都是精养着的。
不过陶玲知道,这个时候的她没有和它们打交道的资格,她飞快收回了目光。
很快,她又转而投向了另一处小摊。那里有刚刚掀了竹笼、冒着热气的大肉包,诶嘿......这个还是可以打打交道的。
“哥......”
陶玲幽幽转头,刚想道出自己对那笼大肉包的觊觎时,却也和自家哥哥闪着亮光的眸子对上——
好嘛,兄妹俩这是不谋而合了。
......
这里的渡口泊满了各式各样的船只。有巨大的货轮、灵巧的帆船,也有破旧的小木船,陶笛他们一行在风浪中颇有些散架的搜救船倒不算突兀;也没有人在意突然出现的这几个难民,他们只是专注着自己手下的事,忙碌地穿梭在这里,或是装卸货物,或是招揽客人,吆喝声和讨价还价声响彻整个渡口......
宛镇的这方渡口呢,见证了无数故事的发生——
有人在此相遇相知,有人在此分别离散;有人满载而归,也有人黯然离去......但无论如何,这里在陶家兄妹看来,就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未来的地方。
也是在这儿,见证了彼此苦难、也携手经过了风浪的难民们互相告别,他们的路通往宛镇的四方。
前尘事毕,后事也才刚刚开始。
......
“哥先带你找大夫去!”陶笛一直惦记着自家妹妹背上的伤。
“咱有钱吗?”陶玲没有应和,相当直接地甩出了这句话。
“我觉得背上的伤已经不疼了,你妹我年轻,自愈能力好得很,这三天过来估计也差不多了......”话语一转,陶玲还是委婉地补充道。
“你个傻妮子,没钱哥怎么会这么说呢?”陶笛敛下眸中的心疼,交代道,“刚才王六把我叫过去,给了我一把铜元,估摸着得有七八十个......去正经医馆看诊是不够,但找个赤脚大夫也勉勉强强了。”
王六是救生船上的难民之一,和陶年岁相近,他俩早在大船上的时候关系就不错了。
但王六哪来的钱?
哦,对了......
“那艘救生船都散架了,还有人要?”陶玲瞬间想到了这些铜元的来路。
“船是破烂,但拆了,上面的那些零件材料也是有人收的,而且还挺抢手,王六说卖了好几个大洋呢!”陶笛有些兴奋地说着,“然后王六就给大洋换成了铜元,给船上每个人都分了......”
挺好,这也算是把证据给“毁尸灭迹”了,陶玲冷冷地想到。
“好了,阿妹,别担心钱的事了,咱先抓紧去把你这背给看了,哥才能踏实得了。”
“走吧,哥搀着点你。”
......
过了码头,见到这个小镇的第一眼,陶玲笑了,因为它和想象中一般的热闹和富有生机。
集市上,商贩们高声叫卖着,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不止是新鲜的瓜果蔬菜、热气腾腾的各类小吃,还有散卖着的点珠脂粉、手串挂饰,竟然还有不少精致而独特手工艺品......吸引着来来往往的目光,其中当然也有陶玲的。
到底是个青葱似的姑娘,羡艳的目光从那些脂粉上略过,她认识它们,陶玲甚至都能清楚地说出它们每一个的“闺名”——
谢馥春鸭蛋粉、孔逢春鹅蛋粉、百雀羚香脂、上海雪花膏、扬州香粉、蜂花檀香皂、美指油......
咦,竟然还有洋货,凡士林膏脂、双美人、夏士莲雪花膏、力士香皂、蜜丝佛陀......
这里的小摊贩还挺有路子,就是不知道是不是假货仿品之流......这样的想法突然从陶玲的脑海中蹿过,啧......她暗嗤了一声自己,可真是敢想,就算是仿品你也买不起!
不过一年前,自己的那张梨木梳妆台上,也是摆满了这些脂粉玩意儿的......
陶家兄妹曾经的家,其实也是当地难得的富庶户,对家中的三个孩子且都是精养着的。
不过陶玲知道,这个时候的她没有和它们打交道的资格,她飞快收回了目光。
很快,她又转而投向了另一处小摊。那里有刚刚掀了竹笼、冒着热气的大肉包,诶嘿......这个还是可以打打交道的。
“哥......”
陶玲幽幽转头,刚想道出自己对那笼大肉包的觊觎时,却也和自家哥哥闪着亮光的眸子对上——
好嘛,兄妹俩这是不谋而合了。
......
这里的渡口泊满了各式各样的船只。有巨大的货轮、灵巧的帆船,也有破旧的小木船,陶笛他们一行在风浪中颇有些散架的搜救船倒不算突兀;也没有人在意突然出现的这几个难民,他们只是专注着自己手下的事,忙碌地穿梭在这里,或是装卸货物,或是招揽客人,吆喝声和讨价还价声响彻整个渡口......
宛镇的这方渡口呢,见证了无数故事的发生——
有人在此相遇相知,有人在此分别离散;有人满载而归,也有人黯然离去......但无论如何,这里在陶家兄妹看来,就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未来的地方。
也是在这儿,见证了彼此苦难、也携手经过了风浪的难民们互相告别,他们的路通往宛镇的四方。
前尘事毕,后事也才刚刚开始。
......
“哥先带你找大夫去!”陶笛一直惦记着自家妹妹背上的伤。
“咱有钱吗?”陶玲没有应和,相当直接地甩出了这句话。
“我觉得背上的伤已经不疼了,你妹我年轻,自愈能力好得很,这三天过来估计也差不多了......”话语一转,陶玲还是委婉地补充道。
“你个傻妮子,没钱哥怎么会这么说呢?”陶笛敛下眸中的心疼,交代道,“刚才王六把我叫过去,给了我一把铜元,估摸着得有七八十个......去正经医馆看诊是不够,但找个赤脚大夫也勉勉强强了。”
王六是救生船上的难民之一,和陶年岁相近,他俩早在大船上的时候关系就不错了。
但王六哪来的钱?
哦,对了......
“那艘救生船都散架了,还有人要?”陶玲瞬间想到了这些铜元的来路。
“船是破烂,但拆了,上面的那些零件材料也是有人收的,而且还挺抢手,王六说卖了好几个大洋呢!”陶笛有些兴奋地说着,“然后王六就给大洋换成了铜元,给船上每个人都分了......”
挺好,这也算是把证据给“毁尸灭迹”了,陶玲冷冷地想到。
“好了,阿妹,别担心钱的事了,咱先抓紧去把你这背给看了,哥才能踏实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