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荔和姜源并肩走在江堤上。
晚风拂面,像一双温柔的手,挠得人神清气也爽。
“那人不是徐军,至少说明还有希望。”在一处坐下来,姜源打破沉默。
之荔望着粼粼微波的江面,夜里,无论霓虹多璀璨,水多的地方始终是漆黑一团。
她微微点头,不管那个死尸是谁,他都是某个人的儿子,或者某个人的兄弟,又或者某个人的丈夫、某个人的父亲。对这个社会来说,他微不足道,但对他的家庭和亲人来说,这样的横死,无疑于天崩地裂。
姜源深思地看着眼前的女孩,不知道她到底几岁,不知道她到底经历过什么。初次见面,她是个张牙舞爪急着出嫁的姑娘。再次见面,她是个安安静静带点忧伤忘带钱包的傻妹妹。再后来的每一次遇见,她都在为别人,为一个个不相识的社会底层的弱者奔走呼告。每一次遇见,她都让他惊讶,明明那么弱小,明明对自己毫无益处,却始终以全部身心投入到几乎没有任何回报的事情当中。她会为那些不知名的死者落泪,会为那些不相识的伤者垫资,经历恐吓、威胁,她依然勇往直前……
“之荔,能问你个问题吗?”他轻声问。
“嗯。”
“你为什么当法制记者?”
长久的沉默。
她盯着那漆黑的水面久久没有回话。为什么当法制记者?很久以前,有人也这样问过。为什么?
手机铃响,是那个熟悉的号码——那个报料的男中音。
之荔一时紧张,木讷地将手机递给了姜源。
姜源接过手机,机警地看看四周,按下了接通键——
“城南仁孝路44号,仁孝路44号!”男子的声音缓慢而坚决,与前面几次一样,不等回话,电话已经挂断。
姜源神色大变,呆若木鸡,这个声音,就是过了10年,他依旧太熟悉!他反应过来,快速回拨过来,对方已经关了机。
“怎么?”之荔不解,问。
姜源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镇定下来,快速在自己手机上把电话号码存了下来,说:“他给了个地址,城南仁孝路44号。”
“地址?”之荔瞪大了眼睛。
“这男人经常给你报料?”他问。
“嗯。”仔细想想,第一次接到他的报料,是棉纺小区垃圾站的案子,那时,他用的是报社值班室的电话,后来,就直接打到之荔手机了,这人,似乎无所不知。
正要跟姜源谈神秘的这个报料人,肖斌的电话打进来了。
最近蕙香一门心思扑在搜索小乞丐上。
她没日没夜地在大街小巷各个可能的地方四处打听寻找,给每个流浪儿拍照,一路上,也报道了不少贫苦人家的伤心事,拯救了几个流浪汉和精神病患者。一时间,韦蕙香在业界名声大噪,本周还被评为当地“最美记者”之一。然而,那个只剩一半舌头的孩子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再无踪迹。
昨天半夜,肖斌跟公安局暗访某垃圾填埋场附近的私宰场,无意中得知,前几天这垃圾填埋场发现过一具儿童尸体,据说,就像只老耗子一样,埋都没埋,就扔在垃圾堆上。想到蕙香一直在寻找小乞丐,他便第一时间通知她去公安局了解情况。
听到消息,蕙香坐立不安,当晚就开车去了公安局要求认尸。值班人员以非工作时间为由拒绝了申请,她便在公局安的值班室里呆了一整晚,泪水也流了一整晚。
早上9点,警局上班,在裹尸袋拉开的那一刻,蕙香懵了,那孩子瞪着空洞的双眼,嘴巴张开,一嘴泥土,赤身裸体,满身污垢和血团——正是她这些天一直苦苦寻找的孩子!
她身子一软,瘫坐在地上。那些工作人员、警察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她听不见看不见了,她只记得,小男孩分一半被子给自己盖,男孩紧紧抱着自己呜呜叫“妈妈”……
后来,她去了垃圾填埋场,找到了那位报案的老太太。
老太太坐在垃圾堆上,一边整理捡来的垃圾,一边断断续续地描述当时的情形:“造孽啊,孩子太可怜了……光着身子,全是血……”
那是蕙香生命里最阴暗的一天。
她浑浑噩噩,不知所措,她四肢无力,靠着肖斌搀扶才上了车。
那孩子她原本可以挽救的,那孩子他原本不该命绝如此的……蕙香半躺在汽车后座上,泪如雨下。
韦家父母闻声哭喊着从楼上跑下来,把宝贝女儿扶上楼。安顿好女儿,再三质问肖斌到底怎么回事,肖斌只得如实汇报。
二老听了整个事情经过,唯有大眼瞪着小眼,长吁短叹。
“她现在怎么样了?”之荔在电话里问肖斌。
“在家休养,对她打击挺大的。”肖斌有些消沉,又有些期待,“之荔姐,你要不要去看看蕙香姐?我有车,我来接你?”
之荔看看旁边的姜源,表示,太晚了,明天再说。
肖斌有些失望。
“怎么了?”姜源问。
“唉——”之荔长长地叹气,最近发生太多事,连说话都异常沉重了。
蕙香很伤心,为那孩子,更为自己的无能为力。
夜里,她关掉所有通讯工具,关掉电脑和电视,黑灯瞎火的躲进被子里痛快大哭。他们到底是什么人,怎么可以对一个毫无还手之力的孩子下此毒手?
还有,那个晚上,那些在破棉被里瑟瑟发抖的其它孩子呢,他们会怎样?
她痛苦得不能自抑,在罪恶面前,她是如此无能为力,如此不堪一击。
“你为那男孩哭?”黑暗中,一个低沉的男中音在耳边响起。
蕙香一惊,她住三楼,声音来自窗帘后面。
“谁?是谁在哪?”她顾不得伤心,顾不得眼泪,立刻警觉地坐直了,问。她的另一只手,已经悄悄准备拧开床头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