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爹是嘉靖

关灯
护眼
第202章 皇帝的政治需要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黄锦激动道:“妙啊王爷。如此一来,不仅体现了我天朝上国自古以来就是中央之国的雍容气度,还体现了我大明皇帝是九州万方的天下共主之实。”

朱载坖笑道:“妙不妙,还是要陛下的圣意。陛下觉得好才是真的好。”

黄锦道:“奴婢保证帝君一定会觉得的好!王爷这个建议实在是太中肯了。”

对于黄锦的这个回答,朱载坖在心里也是呵呵一笑,果然这就是政治!

在嘉靖十年的时候,嘉靖皇帝仿南京之制,下诏工部修建历代帝王庙于京师城西,并岁以春秋致祭,以彰国朝之礼。

但在京师的历代帝王庙修建不久,就有翰林院修撰姚涞上疏请罢黜元世祖,认为元朝是胡人夷狄政权,不该祭祀。

当时的嘉靖皇帝也没当多大事,就将此事下发给了礼部商议,那时候的礼部还遵循着历代传承主流的历史观念,认为“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

所以礼部商议回复给嘉靖皇帝的结果就是:“胡元受命九世,世祖最贤,其一代之治有足称者,所谓夷狄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亦春秋与善之法,且自古帝王常优崇胜国以昭忠厚,太祖神谋睿断,必有见于此,故载在祀典,百余年于兹矣,宜遵旧制,庙祀如故。”

面对这样的部议,嘉靖皇帝也没其他意见,直接就准了。

但随着之后大明和北边草原之间的矛盾和战事日益加剧,而明朝这边又是吃亏的一方。

所以国内仇恨的民族主义情绪就急剧的高涨,连带着已经被朱元璋钦定为正统的元朝也遭到了敌视。

到了嘉靖二十四年二月,再次有礼科右给事中陈棐请求将忽必烈赶出历代帝王庙,认为忽必烈是“以夷乱华,不宜庙祀”。

因为现实矛盾导致的思想缘故,礼部商议结果自然也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意了陈棐的意见,不再坚持原来的“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的历史传统。

当时也恼怒草原鞑靼几次三番的入寇大明烧杀抢掠已久的嘉靖皇帝,这时候自然也是情绪上头,不再认可前元法统,所以嘉靖皇帝也直接说出了“元本胡夷,又甚于五季者,帝王庙并墓祭俱黜罢”的气话,顺从了朝廷和民间主流的仇恨意识。

从此便将元世祖从历代帝王庙里踢了出来。

而这之所以会在十多年间发生如此反复的结果,说白了就是现实的政治需要。

现在形势又逆转了,俺达率领的入寇大军在京郊给打残了,使得草原十年二十年之内都无力再成危害,所以天朝上国的气度自然也就恢复了。

再加上朱载坖在建议里说的草原重要性,以及后续借用经济之道控制草原的实操性,嘉靖皇帝自然也会多多的考虑未来的政治法理问题。

因此,恢复一下元世祖的祭祀法统,从法理上就能确定大明和前元的统续关系,从而得出草原也是大明要继承的前元疆域结果,这不就是皆大欢喜的政治需要吗?

毕竟当皇帝的,谁不想立下开疆拓土的旷世武功?现在加的牌位的操作就给自己带来了统治草原的正当性,傻子才不干这种事情。

——————

求月票~~这些天又是风,又是雨,又要防着风雨收小麦,其中的艰难只有自知。

当农民真的苦啊。

所以我从来都不喜欢那些歌颂农民的调调,也不喜欢那些歌颂苦难的调调。。。搞出这种调调的人,不是蠢就是坏!

如果农民和苦难要真值得歌颂,应该会有很多人抢破头皮当个贫贱小农享受苦难吧?

但现实的情况,除了别逼无奈和无他活计,谁特么愿意担着风险和苦难,当最辛苦的农民?

(本章完)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舍弟吕奉先 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一拳平风雨,四海无神明 阎浮武事 1444,拜占庭再起 人在大明:债主为我操碎心 东京道士异闻录 从流浪者到宇宙主宰 我的概念系地府杂货铺 巫师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