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头领,五日之后就是发盐的日子。”
有盐丁向陈然禀报“濮州四县,鄄城与濮阳县是王仙芝的地盘,俺们的盐都是卖到临濮县与雷泽县。”
蹲在地上忙着捣鼓什么的陈然,头也不抬的询问“有多少下线?”
“临濮县有六伙,雷泽县有五伙。”
像是王仙芝与黄巢这种,属于大盐枭,通常都掌握着一州之地的私盐生意。
他们其实类似于总包,主要是拿货提供货源。
真正走街串巷,去往地方乡镇村落,一斗一斤发卖的,是各地的下线。
做总包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能拿得出足够的货物来。
“去通知各伙下线们,这次出盐要加价,每斗加二十文钱。”
来禀报的盐丁一脸为难之色“头领,咱们的盐价本就比王仙芝的要高一些,若是提价,恐各伙都跑到王仙芝那边去拿盐。”
“跟他们说清楚。”陈然终于起身“这次的盐质量上乘,绝对值这个价,让他们带足了财货来。”
陈然的信心,来源于技术。
古人不傻,他们当然知道那些石盐,或者说是矿盐不能直接吃。
或许不知道里面是掺杂了太多的杂质,可至少知道直接吃矿盐会死人。
大唐西域那边,都是吃盐池里的盐。
关中河东等地,则是有河东的盐池提供食盐。
这些盐池里的盐,都是经过垦畦浇晒法的提炼,质量已经很好了。
川蜀之地,则是以井盐为主。
沿海一带就更不用多说了,都是吃海盐的。
唯独中原这儿,各处都不靠,无论是从哪儿运盐过来,都需要高昂的运输成本。
这里的成本,主要在于各处军镇私下里设置的关卡收费。
不但过路要收,过河也要收。
基本上随便走个三五十里路,就要交一笔过路费。
如此高昂的成本,最终自然还是落在百姓们的头上。
当地的盐贩们,革新了技术对本地的岩盐进行初步提纯。
虽然依旧是有着大量的杂质,可至少勉强能够入口食用。
毕竟外来的盐价,实在是太高了。
早就已经穷困潦倒的百姓们,压根就吃不起,只能是吃这些明知道有毒,可却是能够负担得起的岩盐。
古代百姓的生活之艰辛,是现代世界的人所难以想象的。
这还是国力强盛的大唐呢,换做螨清时代,百姓们甚至穷困潦倒到全家都凑不出一条裤子来!
“就是过滤而已,学校都教过的。”
“人呢。”陈然招呼人手开始干活“把这些岩盐都给装进石磨里,全部磨碎。”
岩盐类似石块,想要提纯过滤,首先就是粉碎。
装在麻布袋子里,大小不一的岩盐被扔进石磨里,随着石磨的转动被磨成粉。
“把这些盐粉都给放到水池里。”
陈然将尚家坞堡园里的水塘,给改造成了水池。
盐粉倒进水中,他亲自拿着木棍在水池里搅拌,让盐粉充分溶解在水里。
随着上百袋的岩盐被磨碎送入水池,感觉饱和度已经差不多了,陈然这才招呼盐丁们将溶液舀出来,转入一旁的过滤池。
这是瓦匠新建的,足有一丈见方,基座高出地面三尺的大池子。
池子上面蒙着厚厚的麻布,溶液倒进去通过麻布,较大的颗粒杂质就被留在麻布上面。
基本上舀十来桶的溶液,就得更换一次麻布。
看着被杂质染色的麻布,陈然连连摇头“这简直就是不把人当人看待。”
现代世界里,谁敢拿这东西当食盐卖,估计会被人打死。
可在这唐末时代里,穷困至极的百姓们,明知道有毒也只能是吃这东西。
因为没得选。
过滤池的基座有三尺高,一侧开了导流孔,塞进去木管,过滤后的盐液通过木管落入摆在地上的大木盆里。
装满一盆,陈然就会招呼盐丁拖走,到院子的角落里再度进行过滤。
这次是用麻布包裹着的木炭,以及草木灰。
木炭是为了吸附杂质,草木灰则是沉淀镁钙等化学物质。
老实说,这套办法下来,只能说是大幅度减少了杂质与有害物质,可还远远做不到现代世界里的食盐标准。
只是陈然也没有别的办法,条件有限。
多次过滤之后的盐水,已经略显清白。
之后是倒入最后一个池子里,进行晾晒。
蒸发了水分之后,得到的就是盐结晶体。
一众盐丁们,看着晾晒池内那些洁白的盐巴,一个个都是狂喜不已。
“这与河东盐池里的盐,没什么区别了吧?”
“不止!应该是比河东盐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