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李世民下定决心要对世族下手的时候,世族先下手为强,击垮了李世民,致使李世民一直到最后一刻,都是满心的愤懑和不甘。
这些心事,只有房玄龄最清楚。原本他想慢慢将这些事情告诉李承乾,让他继承李世民的志向,在以后权力稳固,时机合适时,从世族手中把权力给夺回来。没想到世族做事滴水不漏,一个高阳公主私通案,就将他逼出了朝堂。
独木难支,房玄龄也遗憾的退了下去。
原本他以为此生再也看不到解决世族问题的时候,突厥人却横空出世,在河北闹了起来。经过仔细的观察后,房玄龄发现突厥人做的都是他和李世民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
包括后来突厥人南下肆掠,甚至勾结李佑谋反,看似危险万分,实际上蕴含着天大的机遇。
这让他又开始思索起来,会不会李承乾明面上装做昏庸,实则在暗地里操纵这一切。他不相信当初那个眼光才能让李世民都震惊的人,消失十六载再次出现后,会变得平庸和无能。
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李世民说的是实情的份上。
其实房玄龄内心也是有些不相信的,他没有亲眼看到那一幕,李承乾的种种言论,也不像是一个幼年的皇子能说出来的。他心里是有些觉得是李世民在为太子造势,故意把这功劳安在李承乾身上的。
李承乾就像一个游走在疯子和天才之间的混沌,他的行为你怎么解释都可以,也都说的过去。就像那影影绰绰的龙,你说它没有,还时不时的有人出来佐证。
你若它他存在,又没有实实在在的证据,你自己也没亲眼见过。
不到最后一刻,他的行为始终不能定论,这也是让房玄龄看不透的地方。
6=9+
做为旁观者,他十分清楚,此事表面上看对大唐有利有弊,实则正是大唐脱胎换骨,摆脱世族的良机。可良机不会凭空出现,一定是有人在背后谋划。
只是此事太过重要,房玄龄也不敢随意去试探皇上。
于是在昨日接到朝庭在两仪殿讨论山东的战事后,他思虑再三,偷偷找了李靖。李靖在大唐的地位虽高,却并不属于世族中的一员,他更多的是代表百姓的利益。
两人商量了一夜,最后李靖决定,这接下来的局面,还是让房玄龄出来辅佐皇上,不管是不是皇帝在背后谋划,他们都要把局势朝着有利于江山的方向推进。
趁着李佑谋反,朝进退两难之机,提出明正言顺的承认山东百姓的土地。尽管他们也知道,世族被裹挟的可能性很小,可这已经是他们这一生以来,最接近成功的一次了。
无论谁提出来,无疑都是成为世族的公敌。
李靖思之再三,还是揽过了这个山芋。自己是武将,更不打算参和朝政,他以身体堪忧为掩护,若是世族激烈反对,正好借着昏倒脱离出来,也算试探出了世族的真实态度。
看到李靖被抬下去,房玄龄心中失望,他即感到可惜,这是唯一能兵不血仞解决李佑事件的机会,朝庭就这么错失了;同时又感到愤怒,都到了国将不国的程度,世族们仍然不肯放下土地。
实际上朝中的这些大世族门阀们,现在的一大半财源,都来自于和北方西域的商队,土地收成本来就小。朝庭需要大量自耕农,更多的也是出于稳定的战略目的,并非完全为了收取税赋。
而世族们保留土地,就是其心叵测了。
因为有土地才能养人,有了人,才有粮响和兵源。归根到底,世族们还是要保留国中之国,用来掐朝庭的脖子,做江山真正的主人,还有皇帝背后的无冕之王。
一时间,房玄龄心中有些萧瑟。
若是不能解决土地问题,其他的就是治标不治本,帮着世族把山东百姓镇压下去,这场战争一旦打起来,就是旷日持久,不知道要多少年了。对于刚刚稳定下来的大唐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
看到满朝臣子的嘴脸和皇帝的明确态度,房玄龄感到了无尽的迷茫,若是此事背后真的有人主导,若是那个人就是坐在龙椅上的李承乾,面对这自己都无可奈何的局面,又该有什么办法破局呢?
难道真的让大唐东西两部自相残杀,最后同归于烬?
高高在上的李言,却没有房玄龄那种失落,反而是一脸的沉着和随意。仔细看上去,就能发现,在他眼底深处,露出了一幅莫视众生的杀伐和冷漠。
他从来都不会高估人性,也不会把希望寄托在世族主动牺牲为国家考虑的基础上。
相对于人们心中的善念,他更相信手中的钢刀。
他是皇帝,普渡众生需要大慈悲,更要有通天的手段。他不会因为自己的猜疑和嫉妒去杀人,也不会因为对手倒在自己面前而心慈手软,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国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