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李言杀气腾腾的说道:“赫尔木,你是文臣,心更细一些,本王的意思你都清楚。在接下来的做战中,你要替古仁图把好尺度,控制好方向,不可出差次。”
“是,大王,下臣明白。”两人都是应下,随后一脸踌躇满志的看向南方,那里的锦绣河山,要不了多久,就会被他们拿下。而右贤王,也将成为远迈古今的第一帝王。统治有史以来,最为广阔的土地和帝国。
长安城,太极殿。
朝会正在进行中,侯君集把潼关防御重任交付给老成恃重的左骁卫大将军刘仁轨,也回到了朝中商议平乱事宜。
此时,正是由他在汇报大军准备事宜:“皇上,经过这一个月的调兵遣将,从北地和西域抽调的四十万兵马,已全部驻扎在京畿之地,请皇上示下.”
“嗯,幸苦了。”李承乾点了点头,然后看了旁边的王德一眼。
王德连忙展开手中的黄绢,抑扬顿挫的念了起来:“钦命太尉侯君集为东征大军元帅,全权节制在京所有兵马。由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右威卫大将军梁建方为东征大军副帅,协助侯君集统领大军。”
侯君集还好,目前朝堂上真正能拿得出手的人就是他了。
而苏定方和梁建方两人则是心中无比激动,原以为入了锦衣卫,这一辈子就不会再有带兵的机会了。没想到这次皇上任命他们为副帅,肩负这样的重任。
这真是双喜临门,能脱离那样的情报机构,堂堂正正的做一个将军,明正言顺的统兵,这是他们梦昧以求的。从贞观三年到开元元年,整整十七个年头,他们终于等到了。
还不是十六卫大将军那种虚职,而是实实在在的统领大军。待平乱之后,这巨大的功勋加身,他们也能一举跃升为大唐军方的柱石,和侯君集、尉迟恭等人相提并论。
6=9+
两人都是沉稳厚重的老将,压抑住内心的振奋,和侯君集一起上前领旨道:“末将领旨,谢皇上隆恩。”
随后三人退下,王德继续念道:“任命薛仁贵为左卫将军、王玄策为右骁卫将军、刘仁愿为左武卫将军、孙仁师为右武卫将军、席君买为左威卫将军、高侃为右威卫将军、萧嗣业为左金吾卫将军、李谨行为右金吾卫将军、李敬玄为左领军卫将军.”
一道道平时每一个都需要经过艰难博弈妥协,才能诞生的重量级军中职位,现在却是一箩筐的端了出来。而朝堂中的那些文武大臣们,却视而不见,没有半点儿意见。
李承乾坐在龙椅上,满意的点了点头。
大战在即,世族门阀也怕皇帝和李佑媾和,为了获得皇帝的支持,进行了巨大的让步。
平时用来制约皇权的手段,此时都要先放一下,若是在敌人都快打到家门口儿,他们还想着内斗,就只有死路一条了。李佑选择了依靠平民,就和他们世族再无调合的机会。
何况,世族几十上百年的经营,很多基层将校都是他们的人,让出一些高层的位置,对他们掌握军队影响并不大。
东宫恃读出身的这些将领们,在原本的历史上都是惊艳一代的将军。
在这些年的征战中也是脱疑而出,展现出不俗的做战能力。在接下来的大战中,把这些骁勇善战的将领们放到更合适的位置上,有利于取得最后的胜利。
十六卫中第一等的就是各卫大将军,正三品的武职。
像是以前的侯君集、秦叔宝、尉迟恭、程咬金和李绩等将,担任的都是这样的职位。
按照大唐的军制,每个大将军理论上都可以统率五万到十万不等的兵马。只是在京畿之地,一来没有那么多兵马,二来皇帝也不可能让他们掌握这么强悍的力量。
这些职位在长安时都是像征意义的,和爵位没什么大的区别。但有了这个级别,外派出去,就能担任一地的行军大总管,实际指挥作战。若没有这个极别,基本上是不可能独挡一面的。
其次就是每卫都配备的两名从三品将军,按制将军可以统率两到三万兵马,虽然还不足以镇慑一方,却已经军中高级将领了,这些人每一个都是真正的中坚力量。
再下来才是各卫数量不等的四品中郎将,按制统兵不超过五千,是高级将领的后备力量。一般只有皇帝亲自掌握的北衙禁军中的中郎将,才能实际统兵。
大部份十六卫的中郎将,都是有名无实,和大将军,将军一样,等于享受中郎将待遇。
李承乾的那些东宫恃读们,经过十六年的打拼,还摊上这些年战事频繁,立功的机会多,又有东宫出身的加持,李世民的暗中照拂,才堪堪混到中郎将的位置,就知道军中品级的提升有多难了。
三品是个非常重要的门槛,基本上划分了天和地的区别。有些武将一辈子也跨不过去。而这次在机缘巧合下,世族为了让皇帝彻底倒向他们,才将这些职位让了出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