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该说,那位老先生是什么时候写的这幅字,竟然能让故宫博物院当作真迹珍藏了这么多年。”
听到院长的话,苏晨明白他至今仍不相信那些字迹出自自己之手。
他笑了笑,目光转向小吴。
“你的手机录像功能是高清的吧?帮我拍一段视频。”
说完,他径直走到博物院院长办公桌前。桌上已平铺开一张经过做旧处理的黄色宣纸,显然是后人造旧而成。
对此,苏晨并未介意。他挽起右臂衣袖,从笔架上挑选一支硬毫毛笔,在砚台上蘸足墨汁。
院长和博物院院长两人面面相觑,心跳加速,脑海中反复回荡一句话:
“不会吧,不会吧,这些字迹真是苏晨写的吗?”
紧接着,当苏晨手中的毛笔触碰到黄色宣纸的刹那,博物院院长的瞳孔瞬间收缩。
只见苏晨挥洒自如,行云流水般写下:“山高水长,物象万千;非有老笔,青壮可穷。十八日,上央台书,长乐。”
写罢,苏晨随手搁笔,将毛笔放入桌前装满清水的笔筒中,那是用来清洗毛笔的。
博物院院长走上前去,瞠目结舌地审视着那些字迹——行书笔法草写,笔墨奔放豪迈,神采飞扬,雄厚有力却又收放自如,展现出李太白飘逸出尘的气质。
书法中的意境更显豪放而不失稳重,沉着而不呆板,章法大小错落,通篇跳跃动荡,浑朴饱满而又天真烂漫,与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那幅《上阳台帖》如出一辙。
不过,为了证明两幅作品的区别,苏晨故意将“上阳台”改为“上央台”,并将落款处的“太白”改为了白居易的字号“长乐”。由于苏晨曾在李太白篇章中冒充过白居易,因此他在落款处签下了“长乐”二字。
不仅是博物院院长,连华夏历史文化研究院的院长也震惊不已。
苏晨书写这幅字迹的过程,他们都亲眼见证,并特意拍摄了视频作为证据。然而,无论是笔力的雄浑,还是字迹的契合程度,都与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那幅李太白真迹毫无二致,甚至连提笔、落笔的角度都完全一致。
这一幕,实在令人震撼!
随着海外节目的播出,收视人数瞬间飙升至四千万!
苏晨会书法这件事本身并不稀奇,真正让人惊讶的是他所书写的这幅《上阳台帖》,除了“央台”和落款处的“长乐”与原作不同外,其余任何一处几乎与原作一模一样。当然,字体大小和角度略有差异,但在笔法、书写习惯等方面却完全相同。
华夏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这才意识到,中央电视台台长黄浩南并未欺骗他。
苏晨放下手中的毛笔,抬头微笑地看着院长。
“现在相信了吧。”
博物院院长走上前来,俯首仔细端详着苏晨刚刚留下的字迹。宣纸上的墨迹还未干涸。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能相信呢。”
他连连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