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不管外面怎么吵闹, 宁安州内里的事情,推展得有条不紊。
宁安州大部分百姓,并不太了解那些事。
他们只知道, 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也知道他们的知州不会骗他们。
这不说本地人真就淳朴到傻。
而是纪知州是什么样的人, 大家若还不了解, 那真的是瞎眼了。
所以外面吵吵嚷嚷, 他们依旧做着自己的事。
从春耕的选种播种,再到现在的中耕,追肥。
都是之前常做的。
唯一不同的,大概就是鱼先收获,随后是鸭子收获。
这稻田里的鱼肉似乎都格外肥美。
鸭子更是被过来的商贩们一一带走,价格远高其他的鸭子。
而这些银钱, 可以换来很多东西。
各家发现,他们过得,好像比过年那会还要好。
还是一天比一天好的那种。
渐渐地,也有村民们发现, 他们其实需要很多东西。
漂亮的餐具, 更多花纹的衣裳, 更精美的服饰,还能买外面送过来的点心。
不论男女,感觉自己想要的东西更多了。
真是奇怪,以前大家都没有这些玩意,不都过了吗。
怎么看了好东西,就走不动路了?
这自然是正常的。
向往更好的生活, 本来便是人之常情。
染布, 橡胶,稻田里的鸭子。
一切的一切, 让宁安州的百姓们脸上浮现另一种笑容,带了说不出的雀跃?
好像开始期待货商们会带来什么东西?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好像买得起了。
不过影响最多的,好像还是本地的伐木会。
伐木会成员上万人,主事的一共十一人。
领头为两个,一个叫石枫,是个很精壮的小伙子,今年二十五。
另一个叫骆静雅,今年三十三,自己跟丈夫都会砍树,而且比之其他人,骆静雅的技术更加精湛,总能找到最合适,更省力的角度。
他们也成为宁安州最新的势力。
平日不仅约束伐木会的成员,还可以跟收木头的商人们谈价。
橡胶的原料也出自他们的手里,故而在染布商会,还有橡胶商会,都很有面子。
要说之前的伐木工讲起来,总会有点不好意思。
但现在的伐木工,跟之前却很不一样了。
具体哪里不一样,他们自己讲不出来。
但心里只觉得,日子越过越好。
宁安州内里一直安稳,所以不管外面的货商们有多着急,进来之后,总要吃完酸笋鸭汤,再感慨这路难走,之后满意地拉着货物离开。
唯独经过镇南关的时候,好心情荡然无存。
此地的关卡必须收费,按照每车来算。
如果看不好,车上的东西或许还会被抽走一点。
虽然不算多,但恶心人啊。
但看守的当地兵士,商贩们敢怒不敢言。
再想到,要不是宁安州的知州谈条件,他们的处境可能会更恶劣。
真是烦人啊。
好在过了镇南关,这些货物就能运出去,甚至可以装到船上,远销整个天齐国。
不少人都说,滇州府五大商会,药材,宝石,木材,布商,茶叶。
可能很快就会有第六大商户,橡胶商会。
当然,这还太远。
要看橡胶之后的应用了。
不过现在看来,橡胶商会指日可待。
可话又说回来。
真等到橡胶商会成立,镇南关的那位将军,能不眼热?
到时候会不会还有幺蛾子啊。
这还真是个隐患。
到时候要么他们出血,要么宁安州出血。
镇南关的事,像是悬在其他货商们心中的刺。
可他们再来到宁安州。
怎么回事!
你们还是不着急吗?!
镇南关那边,就不怕他们捣乱?
纪元笑而不语。
背后的势力们也在暗暗努力。
他们现在着急的是另一回事啊。
从春耕开始。
纪元就让人统计宁安州如今的人口,如今的耕牛。
整个宁安州一共二十七万人口。
原本是三十七个村寨,之后加上最近几年形成的自然村寨,正好是四十八个。
这么多村寨,人户数量则为三万八千五百七十一户。
而平均拥有耕牛数量呢?
则为二十七户一头牛。
也就是说,整个宁安州里,只有一千四百多头耕牛。
这个数字过于少了。
想当年,建孟府正荣县,二十户一牛头,就让那会的林县令愁得头秃。
他走的时候,终于变成六户一头牛,这用了近五年的时间。
再有后来的聂县令,算是跌跌撞撞跟着做,终于变为四户一头。
前后加起来,竟然差不多十年时间。
不算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