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简直哭笑不得,他怎么会稀罕这玩意……
“少侯爷,老衲绝无恶意,推荐你当通政使,也是因为纵观整个朝堂,你都是最合适的那个人。六部九卿,只有通政使,不必有太多的学问资历。六部尚书,左都御史,这些位置,老衲没有举荐你,你又何必疑心老衲?”
徐景昌淡然一笑,根本没接话,你老和尚一肚子坏水,我要是不加小心,被你卖了都不知道。
“少师,你也不必浪费口舌,回头我就去面见皇后,我跟她说,年纪小,不懂事,让她安排我去国子监读书,我在国子监学个几年,也就是了。”
“不行!”
姚广孝急了,“少侯爷,事到如今,老衲也只有打开天窗了。前面老衲说过,我要保方孝孺,你可知为什么?”
徐景昌也是一怔,果然,姚广孝不是迂腐的人,更不会觉得保住方孝孺就保住了读书人的种子,这里面必定有更深的算计。
“少侯爷,你问了老衲不少问题,老衲也反问你一句,你说陛下麾下诸将,比起当年的淮西勋贵如何?”
徐景昌几乎毫不犹豫就摇头了。
双方根本不是一个量级上的。
淮西勋贵这一波,徐达、常遇春、冯胜、傅友德、蓝玉,随便拎出一个,都是独当一面的大将,哪怕放在五千年的历史上,那也是出类拔萃的将才。
朱棣手下这帮,张玉、丘福、朱能,他们能打吗?
打不了,丘福那样的,都当了先锋了。
他能当吗?当不了,没这个能力知道吗?
要不是耿炳文遭到掣肘,光是这一个老将,就能挫败整个燕军。
而耿炳文的水平,在淮西勋贵里面,绝对排不到前面。
“少师,元末乱世,将星云集,太祖皇帝手下的淮西诸将,放在几千年历史上,也是颇为靠前的一波人杰。丘福、朱能等人,在靖难之前,不过是燕王府千户罢了,纵然有些过人之处,也还是差了不少。”徐景昌很公允道。
姚广孝点头,“确实如此,陛下雄心勃勃,定要成就大业,如果只是靠着这些二流人才,怕是无法达成夙愿啊!”
徐景昌听到这里,眉头微皱,他似乎有点懂了,为什么朱棣一定要亲征蒙古,实在是没有能独当一面的帅才,不得不亲力亲为,这就是朱棣的悲哀。
但是这跟方孝孺的死活,还有自己出任通政使,有什么关系?
反正大明朝也不会这么快灭亡,我还要钓鱼呢!
“少侯爷,虽说开国勋贵几乎尽数陨落,但旧部犹存,其中不乏良将之才,只是没人庇护,难以出头。老衲本想着保住方孝孺,就能保住一批文臣,连方孝孺都没有入罪,诸如盛庸、平安等武将也就能保住性命。陛下的大业,离不开这些将才。只是有些话老衲没法明说罢了。”
徐景昌再度吸了口气,“少师,你不好跟陛下说,跟我说又有什么用?”
“自然是有大用!令尊武阳侯为了靖难一役,丢了性命。你只要承袭他的爵位,既是开国勋贵,又是靖难勋贵。你和陛下说的那番话,保住了魏国公徐辉祖,入朝之后,自然能保住更多无辜的文武,以免受到株连。你既能保全开国勋贵的旧部后裔,又能压制靖难新贵的嚣张跋扈。通政使这个位置,就是夹在内外之间,调和阴阳,平衡文武,制约朝局……凭着你特殊的身份,必定能游刃有余,如虎添翼啊!”
徐景昌瞪大眼睛,惊讶道:“少师,我,我还有这么大的用处?”
姚广孝点头道:“确实如此,老衲没有骗你。”
“那我也不干,受不了那个累。”徐景昌干脆道:“我还是喜欢看今晚的月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