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盐场发展中
如果不是这日子实在太难过了,苏烈也不想要搬迁自己军营,没办法,日子太难过了。
倒不是朝廷克扣了苏烈,事实上大唐府兵制制度决定了在通常情况下,大唐平时是不养兵的,基本上把所有养兵成本全都摊薄到普通百姓身上。
同时,大唐在贞观时期也有募兵制,唐太宗征伐高句丽时,其中就不仅是府兵,甚至有很大一部分是募兵制而来。
只不过募兵制在贞观时期的规模并不大,同时这些人更多是以将领亲卫或其他固定职业专业士兵存在,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基层军官。
毕竟哪怕大唐将领都是良将,但府兵制决定了他们要征伐目标时,他们手上士兵绝大多数都是自己并不认识的士卒,甚至有很大可能是新兵。
而想把这群人快速组织起来,华夏上下五千年,能做到的也就一个,叫做韩信。
所以,一般司马或者将军,平时都会训练一批规模并不大的士卒,最多不会超过三千人。
这些人虽然在平时时就只是小兵,但等到真从民间召集各种府兵后,这些人马上就会被扩充成一个个队正,教导民间征召的府兵快速融入军队。
而百姓也乐得快速融入军队,因为古代百姓平均寿命未必到达三十岁,对他们而言,拿自己的命去战场上搏个光明前程是非常值得的。
这也是贞观时期,甚至到后面的高宗武周时期,虽然府兵制的底层被不断破坏,但对底下百姓来说,这多少是条能出头的路,所以府兵制虽衰但到底没亡。
但自从出了李林甫为维护自身相权,提出重用胡将为节度使,使得军队与朝廷间原本能够流通的渠道被堵住了。
让胡人成为节度使,汉人统帅再也不能出将入相,这就直接堵住了府兵制最后一口气。
因为府兵制的上限直接被堵住了,士兵们再怎么奋斗也奋斗不到上层了。
简单的说,这制度本来还能勉强维系下去,但因李林甫这举动导致这制度玩不下去了。
因为军队不与朝廷互通,原本双向循环的水管被强行掰断,让军队上层一个萝卜一个坑,而且个个都是异族人。
这让汉人百姓难以信服,更难以接受,简直是践踏大唐百姓的荣誉感。
底层则是均田制被世家不断破坏,百姓分到得土地被不断侵蚀,这制度自然就咽气了。
不过,还好朝廷直接拿出第二套新制度,也就是募兵制。
而唐玄宗能拿出这制度,自然不是唐玄宗一拍脑子马上想出来的。
实际上这制度在贞观,高宗,以及武周时候都有出现,只不过通常情况下这制度只是府兵制度的补充。
解决府兵制招募而来的士卒不能快速形成战斗,完成组织化的问题。
而现在幽州登记在册的府兵就是比较初级的募兵制的雏形。
简单的说,这些府兵是接受统一训练,拿着朝廷给俸禄,算正式编制工,吃着职业饭。
但朝廷虽然养着他们,但要是指望多好那是不现实的。
就算长安地区的府兵,顶多只是吃大锅饭的时管饱,但想要吃到肉味,肯定是要什么节日或者值得庆贺时才行,正常情况下,也就吃饱就可以,吃好是别想了。
即使如此,想要成为拥有朝廷编辑在册的府兵,至少在这时代不知道多少人抢着。
不仅是为了吃饱饭而已,而是这些有正式编制的人,在战场立了功勋好升官。
毕竟干活是临时工干,奖章给正式工发,这几乎是祖传的,就算贞观一朝也很难避免。
除了薛仁贵靠白马银枪的造型,一下子吸引了李世民的注意力而平步青云。
但现实就是很少有人真从府兵中一步步脱颖而出,莫说成为名将,就算成为普通将军都很少。
当然话说回来,正因这里面有着这么多弯弯绕绕,苏烈才选择向李泰靠拢。
因为练兵是很钱的,哪怕只是训练数量并不多的府兵,苏烈也明白,想要把这些幽州的府兵训练成精锐,这费是免不了的。
而这一笔钱朝廷肯定是不会给的,因为朝廷的每年的费用都是规定好的。
自己就算是向上申请,除了一顿臭骂,怕也不会给自己半个子。
但李泰的话,他是真有钱,而且不只是有钱,而且还有物资!
苏烈是亲眼见证李泰翻新了郑国渠,更在郑国渠吃了好些个月鸡腿鸭汤。
所以哪怕现在还是要在军营中啃粗米,但苏烈相信,只要给李泰时间,自己麾下的府兵还是能吃上肉的,对于苏烈来说,这就足够了!
随着苏烈带着幽州府兵驻扎在天津小村的附近,李泰微松了一口气。
毕竟在幽州这地方,有这么支武装部队在自己的身边,安全感自然高很多。
随着李泰归来,李淳风怀着浓郁的黑眼圈出现在李泰面前。
“淳风,你这是几天没有睡觉了?”李泰看着李淳风脸上黑得有些下人的黑眼圈不由道。
“也就两天而已!”李淳风一脸的风轻云淡,然后把一份图稿交付到李泰手上,道:
“燕王,您来看看这个!这些日子,我亲自跑了一趟滩涂,测量了涨落潮水势,设计出这些盐田,您先来看看!”
李泰拿过李淳风给自己的设计图,有些好奇道:
“第一块盐田要这么大吗,快占据了所买下的半个滩涂了。”
“第一个盐田最主要的还是初步沉淀杂质,分开一个个小盐田也没太大意义。
如果以后需要直接处理海水之中的杂质,也能够直接在这盐田中一次性处理好。”
李淳风对李泰解释道,“并且这一个个盐田,开了好些闸门,把这初步处理的海水向需要的盐田里放,再进行细分好了。
毕竟燕王您依照日之法则与水之法则研究出了晒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