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其他几位长辈的忐忑没底,苏杭见人家老板没在办公室,以为要多等一会儿,就从自己随身携带的背包里掏出一本《楞严经》,一点一点地开始‘啃’。
书是谭丰振推荐的。
苏杭当时问起,谭丰振虽然自谦不太了解,倒也知道一些,提起‘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又说苏轼曾经提过,‘楞严者,其文雅丽,于书生学佛者为宜’。在此之前,苏杭只知道《金刚经》、《心经》之类,谭丰振如此说,也就顺手买了一本,打算从此读起。
郑春进门,一眼就注意到沙发上相比其他几个,正在专心读书的少年,只是觉得奇怪。
怎么还有一个带书包的小孩子过来?
因为和滕合川几人招呼,郑春倒是没注意到少年收起的书本名称,等对方跟着起身,一起伸手,顺势和对方握了下,便重新转向滕合川:“老滕,说起来,我还是小孩的时候,就看过你唱《下陈州》了,你一手老包的唱腔,可是真绝。”
郑春语气熟络,滕合川反而有些放不开,一张不化妆就已经很偏黑的脸庞露出附和笑容:“郑老板……现在贵庚?”
“啥贵庚的,37了,”郑春示意大家重新坐下,感慨道:“一晃人到中年。”
滕合川重新坐好,点着头:“也是快呵,我记得自己第一次登台唱《下陈州》,还是四十年前,建国都还没多久。”
说过几句闲话,郑春也不忘其他几个,分别和洪留存与谢长庄招呼过,才向某个少年示意了下,目光却是再次看向滕合川:“这孩子是……”
滕合川转向苏杭,正要开口,苏杭望着对面比实际年龄显老不知是劳累还是天生地带着明显眼袋的中年人,主动道:“郑总,我叫苏杭。”
郑春应了下,目光稍转,又回到滕合川身上,觉得火候差不多,问道:“老滕,你之前电话里说,这次过来……是有个合作?”
滕合川点了下头,再次转向苏杭:“这个,让小苏和你说吧。”
郑春听到这话,意外的表情一闪而过,看向苏杭。
苏杭没有立刻开口,打开书包,掏出一叠东西起身递到郑春面前的茶几上:“郑总,你先看看这些。”
郑春好奇地拿过最上面一页东西,展开,是一张奖状。
苏杭解释道:“这是我暑假前在河元二中期末考试里的奖状,全校第一名,总分1050分,我考了1022分,其中五门满分,这样的分数换算到高考成绩,相当于总分730分。这也意味着,两年后的高考,哪怕我的成绩有所滑落,但只要700分,国内的名校,也任由我选择。”
对面少年娓娓道来,经多了世事,郑春也能体会对方的730分是什么概念,没有了刚刚的轻视,小心把对方奖状叠好放在一旁,又看向那一叠杂志。
苏杭继续补充:“这都是我这个暑假发表了文章的杂志,郑总,其中还夹了稿费汇款单,算是证明。”
郑春看着眼前少说七八本的厚厚一叠,拿起最上一本《青旭》,翻开,很快找到一张汇款单,198元,比自己开给一些底层工人的工资还多。
合上杂志,郑春没再继续翻看,而是认真地望向对面少年:“苏杭……你给我看这些做什么?”
“为了得到一个平等的对话状态,”苏杭道:“郑总,大家时间都很宝贵,所以,我不希望您在确定我是否有资格和您讨论正事这种事上浪费时间,更不希望您把我精心策划的项目当做少年人的玩闹。”
说起来,这就是苏杭很早就想到的‘光环策略’。
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郑春听着少年自信十足的话语,再看一旁另外三个,忽然有些明白,这一行几人里,最小的一个孩子,竟然才是今天的主心骨。
再看一眼面前的奖状和杂志,郑春不仅来了兴致,表情也正经起来,示意道:“那,苏杭……说说你有什么事情吧?”
苏杭这才掏出一叠稿件,递了过去:“郑总,您先看看。”
稿件上自然是那份‘送戏下乡地推方案’,苏杭最初写到作业本上,昨天照例让甘欣誊抄了一遍,却也只是一遍,为了节省时间,他自己就没再下手。
苏杭的‘光环策略’是有效的,郑春本来已经收起了把少年当一般小孩子的心态,甚至颇为期待。然而,接过稿件,只看一眼标题,就忍不住微微蹙眉。
因为,第一反应,这件事肯定非常钱!
年初接手这家酒厂,郑春不仅填上了自己前些年做生意的所有积蓄,还欠了不少外债,虽然这大半年来,酒厂生意逐渐向好,但要搞这么一个‘送戏下乡’活动,实在是有些捉襟见肘。
更何况,郑春也不是没见过乡野间搭台唱戏的场景。
虽然热闹如同集会,十里八乡的人都会聚集过来,但,戏台下,更多还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头老太太,这些人……可实在买不了多少酒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