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情况却是,因为央视的宣传和地方的跟进,短短一个星期不到,桑河酒业就接到了来自省内外超过300吨的订单。
郑春并没有因此迷失,牢牢记得那句‘一年喝倒一个牌子’的教训,有多大碗吃多少饭。因此,省外的订单,暂时全部拒绝,至于省内,又在一次电话里和苏杭这个销售部副经理讨论之后,决定按照由近到远的原则进行供应,核心思路是趁着这次舆论东风,尽可能打开周边的市场。
然而,即使如此,相应订单也接近200吨。
桑河酒厂的年产能力却只有1000吨,极限压榨一下,也到不了1500吨规模,而且,这么做肯定会影响产品质量。
本来,按照最初循序渐进思路,桑河酒业可以一点点扩厂增产,在两三年后,根据计划,把产量提升到2000吨级别。
现在,需求太旺,只能另寻他法。
其实也简单。
兼并。
而且,不说其他地方,只是河元市内,桑河酒业可以兼并的酒厂就有不少,毕竟当年的集体办厂大潮里,各种县办镇办乡办的企业数不胜数,而地方上最热衷的一类,就是酒厂,几乎每个乡镇都会有一家,市里更不必说。
消息稍稍放出,一堆人就找上门,市里也很热衷地进行牵线。
郑春再次在电话里与苏杭沟通这件事时,苏杭人已经在沪市。
还是巡回签售。
央视报道引发的一轮密集后续采访结束,苏杭就再次出发。
这次的目的地主要是沿海的上广厦深珠等城市,除了在沪市待上三天,其他地方,都是两天时间,一天进行签售,一天接受采访。
对于郑春的问题,苏杭的建议是:绝对不能急,产权要清晰。
这是后世回顾这年代商业史,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
简直血泪斑斑。
大概就是,一群人猛打猛干,为了扩张,一时顾不了那么多,也缺少明确的产权意识,以至于,企业做大了,忽然发现……不知道这到底该算谁的了,想要明确的时候,一笔糊涂账,谁也不肯让。然后,往往就没了然后。
案例……
就说个距离近的,有个叫亚细亚的商场。
好吧。
这商场又不是我的,亏了砸了,关我什么事?
正向典型,有个娃哈哈。
企业要扩产,没问题,政府很慷慨,两千人的罐头厂,拿去,其他别管,老宗你先把事情干起来!
老宗不敢拿。
咱们还是仔细算算吧,该多少给多少,清楚明白。
郑春本来已经对市里提议直接用一家国营酒厂进行合股联营的方案动了心,因为速度很快,这边直接接管就行。
电话里听到苏杭一番分说,简直一身冷汗,立刻打消了某些念头。
决定也还是仔细算算。
该多少就多少。
同时还在电话里正式提起之前就产生的一个想法,问苏杭愿不愿意合伙,入股桑河酒业。
这倒是让苏杭一愣。
没想过。
不过,想到自家期货账户里的那笔资金,还有销量蹭蹭往上涨的《数不清的流年》,将来的版税分红,肯定也要找一个去处。
再说郑春,这段时间的接触之后,苏杭对他各方面也都是认可,是个能合作的。
既然如此,没理由不同意。
当然也没有立刻答应,表示等回去再说,毕竟也要和父母商议一下。
郑春也不急。
既然打消了之前的念头,接下来与市里的谈判也需要时间,恰好等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