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老师与付敏等几个学生,有说有笑的走向青年旅社,每个人手中或多或少的提着一些买来的纪念品、零食。
几人谈论着今天的收获,也期待着明天出发去魔都,能见到什么新鲜事物。
刚刚走到青年旅社的门口,迎面看到两个同学走出来。
这两位看到了胡老师几人,面带笑容的打招呼。
胡老师答应了一声,走出来的两个学生就像献宝一样抢着汇报:“胡老师,你去院子里面看看,姜哲不知道从哪儿买回来几块石碑,当做宝贝一样。”
胡老师的笑容僵住:“石碑?买石碑干什么?”
“不知道。”
“可能姜哲觉得是古董吧。”
“石碑上还真有字儿。”
胡老师觉得两人说的是废话,没有字儿的那能叫石碑吗?
“我去看看。”她心想,姜哲这学生各方面都挺好,就是时不时的能给你制造出一些意外。
几位刚回来的同学,也很好奇,跟上胡老师。
几个人走进庭院,就看到班里的几个学生,正围着几块石碑观察。
石碑被立在地上,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胡老师走过去,先看了一眼坐在旁边板凳上的姜哲。
姜哲表面平静,实际上有点发愁,看到几老师和几位同学回来,就站起来打招呼。
“我听说这是你买的石碑?”胡老师询问。
“是。”姜哲点头,
“买它做什么?”
姜哲答道:“石碑上的刻字不错,可能有点儿文化价值吧。”
“你什么时候学鉴定了?这,这能是真的吗?”胡老师替姜哲担心。
“有什么文化价值?”
“这是什么时候的石碑?”
“能值多少钱?”其他同学七嘴八舌的议论。
胡老师凑过去观察。
姜哲已经用抹布把石碑擦干净,能够清晰的看到上面的字。
他向胡老师解释了这石碑的作者和来历。
胡老师不了解金石学,也不了解吴隐,所以,无法判定。
看过石碑文字之后,说道:“石碑上面没有落款呀。你怎么判断的?”
姜哲不能说是系统判断,只能找理由:“我看过作者吴隐的介绍,知道他有这么一批刻碑的作品。看到石碑后,觉得可能是吴隐的作品。”
胡老师听明白原因,不知道如何形容此刻的心情。“你去参观了西泠印社,看到有资料,然后看到石碑,就是猜这是吴隐的作品。
你自己想想,可能吗?你了多少钱?”
姜哲实话实说:“1000元。”
“这么多。差不多是我一个月工资。你能挣钱也不能……”她没说后半段,叹了一口气,才问道:“这东西,还能退吗?”
姜哲答道:“肯定不给退,不过您放心,我已经联络了西泠印社,还有文物部门。他们应该能派人来看看。”
“你还给文物部门打电话了?还想捐给文物部门?”
姜哲点头。
“他们什么时候能来?”胡老师问道。
姜哲有点儿尴尬。
他给西泠印社打过电话,对方开始很兴奋,让自己等待,但是始终没有回复。
姜哲等的急了,又从旅店老板问出临安文物局的电话。
对方也是答应,尽快派人来看,到现在也没来人。
姜哲不明白,为什么他们都表现的一点也不积极。
看到了胡老师的反应,再回想旅店老板给自己电话号码时的表情,那分明就是你上当了的意思。
姜哲有些无奈,可能是这里的文化瑰宝太多了,石碑不够档次?或者对方不觉得这可能是真的。
胡老师让学生们各自去忙,然后回房间一趟。出来之后对姜哲问道:“你什么时候打的电话,对方说没说什么时候来?”
“没说什么时候来,让我等着。”
胡老师考虑半晌,说道:“可能,他们正忙,我考虑,你是不是应该找一个比较权威的人先看一看,然后再考虑要不要捐赠。”
姜哲明白,自己有些一厢情愿了。
自己有系统的帮助,能够找到这几块石碑,而文物部门或西泠印社并不知道这一点。
胡老师看到姜哲有些为难,就说道:“你在临安,有没有认识的朋友?如果没有,咱们可以联系临安美院的老师,他们当中应该有人对这些有研究。”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
喜欢传统书画的人当中,有不少人对这些有些研究。
他拨打了电话,联络昨天刚刚认识的马老师。
马老师接听电话之后,没有过多客套,问明白姜哲的判断,以及所在位置,就告诉姜哲,他会帮忙联系一位朋友。
过了几分钟,他给姜哲打电话,表示约了一位朋友,正准备出发去青年旅社。
胡老师看到姜哲结束通话,就说道:“你把心态放平。万一这件东西不好,你也别太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