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弦和他握了握,“没事,你们也是为国家安全负责嘛,都不容易。”
“太感谢您的配合了。”银行干部颇为感动。
话说这年头,有个强制结汇的规矩。
居住在中国境内的中国人、外国侨民和无国籍人,收到由外国和港澳等地区汇入的外汇,必须结售给中国银行。也就是说江弦这两万的美元,一美分的外汇都留不下。
当然了,国家也知道这会打击华侨带回外汇的积极性,所以会按照官方汇率牌价,配给侨汇券来进行补偿。
侨汇券算是外汇券的前身,它起源于计划经济刚开始的时期。
那时候国家严格管制外汇,美钞、英镑、港币.邮到国内,等同于废纸一张。
海外华侨邮寄外币回来没有用处,只好将饼干、罐头、黄油等各种实物寄往国内。但对于国家来说,这些实物的意义不大,而且国家也需要大量外币进行国际贸易。
在这种情况下,华侨事务委员会决定发行侨汇券。
有了侨汇券,就能到华侨商店购买生活必需品,或是紧俏的高档商品。
这方面和外汇券相似,不过侨汇券又有不同。
外汇券类似货币,侨汇券则是需要与人民币现金共同使用的票证,是一种物资供应凭证。
它是一张大大的票证集合,各省不一,上面附有粮票、布票、票、付食品购买券、工业品购买券等各种票证,有些省的侨汇券还印有肥皂票、煤票、油票这些个稀有票证。
除去购货券,其他东西用什么票,就剪下来那一块儿,再付钱,一次性就得用完,可以少买,不能多买。
这会儿京城的侨汇券,由京城商业局印刷,一共有付食品购买券、购物券、粮票、油票四种票证。
工作人员给江弦清点了一下,他这两万多美元,能配给3吨多的粮票,一千五百多钱油,还有六千多张购货券,三千多张付食券。
“同志,侨汇券是有期限的吧?”江弦确认道。
“当然是有的。”
银行干部和江弦解释:“一般的使用期限是一年或者两年。”
“一年或者两年?你们给我这么多的粮票、油票,我一年、两年哪能用得完,这我得怎么吃啊?”江弦皱眉道。
一个水稻产区每个劳动力的年配给是600斤粮票。
以这个标准,他一个人敞开了吃,这么多粮票都够他吃十年的,更何况他每个月本就有粮票配给。
“您这个问题确实比较少见。”
因为侨汇券是票证集合,统一发行,每张侨汇券上配额都是固定好的,所以不存在在哪里多配、哪里少配。
几位银行干部快速的商量了下,派出个年纪最大的,谄笑道:
“鉴于您为国家争取了这么多的外汇,又是京城作协的理事,今后还有可能继续为国外杂志撰写稿件,侨汇券上的日期,我们银行可以先不填写,希望同志您今后还能继续为国家创汇。”
“呃”
这是薅他薅上瘾了?
侨汇券上的日期和工业票那些一样,都是需要填写的,不填的话,想多会儿用就多会儿填,也就意味着不会过期。
隆福寺这家银行这也不是胡来,因为这会儿各个单位都有创汇任务要完成,就连出租车都得创汇你敢信?出租师傅每天都得完成外汇任务,司机被逼得那叫一个急。
王硕就在小说里写过,那会儿出租车司机为了完成创汇任务,除非是支付外汇券,不然不拉散客。
所以碰上江弦这样的优质客户,很有潜力继续贡献大量外汇,银行当然要给予最大程度的优待。
一篇稿子三万,一年写个三四篇,十万的任务都解决了!
“很少见有这么大笔外汇,还是靠稿费挣来的,感谢您为国家四化建设所做的付出。”
“过期的问题您不用担心了,今后您继续努力写稿子。”
虽说不填写日期,就不用担心过期,不过江弦可知道,侨汇券这玩意实际上还是有个使用期限。
因为到了九十年代,侨汇券和外汇券基本就被废止了,剩余的价值就是收藏价值。
他倒也不得了便宜还卖乖,这玩意儿用不掉,他私下处理掉也可以嘛。
就甭说侨汇券,粮票、油票那可都是紧俏东西,三十斤粮票,找京郊农民换鸡蛋都能换十个呢。
把账户上的钱存好,江弦那两万多美元稿费,合算下来就是三万多的人民币,带上之前的积蓄,他账户上现在足足四万多块钱。
装了一挎包的侨汇券,江弦小心翼翼的搂着,在张光北和朱时茂俩人的掩护下快速离开。
“江弦同志,您这是弄了多少钱?”张光北看着江弦那鼓鼓囊囊的挎包,眼睛都看直了。
“财不露白,先回我家。”江弦小声叮嘱。
隆福寺离景山东胡同也不远,仨人没一会儿就到了他家院子,这才放下心来。
张光北先是在院儿里溜达一圈,左右张望一眼,暗暗为这五百多平的院子吃惊,回到屋里,又看着那摞了一桌子的侨汇券。
双膝一软。
他算是明白,为啥谢晋那么大的导演,都在江弦面前客客气气的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