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陛下,这五龙同朝可相当有意思(求订阅)
“陛下,这五龙同朝可是历史上一段为数不多的佳话。
若是不过我认为,这件事陛下姑且还是不要知道的好。”
杨晨觉察朱元璋流露出很感兴趣的模样,便开口劝劝。
角落位置的朱棣恨不得站出来捂住那张乌鸦嘴。
可惜他一时半会站不起来,只能用包含怨念的眼神盯着他。
若是眼神能杀人,杨晨早就被他撕扯成碎片了。
“咱倒是要看看,这五龙同朝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你给咱说明白,说清楚了!”
前边一句话是老朱对着杨晨说,后边一句话则是他对着朱棣说。
“父皇!现在当务之急是想办法怎么解决老四的事情,而不是左顾右盼的想一出是一出。
杨晨,你下次能不能说事就说事,不要总是牵扯到其他事情进来。
一件事尚未解决,又冒出另外一件,你这让我们如何是好。”
忽然冒出来一个五龙同朝,朱标隐隐感觉这可不是什么一件好事。
且从杨晨口述只言片语当中他能觉察到。
这所谓的‘五龙同朝’看似是大明的幸事,实则是一件悲剧。
五位龙同时在一个朝代,民间四代同堂都已经是罕见的事情。
这五代同堂,是该说皇帝寿命长,还是皇帝寿命短呢?
如今藩王造反的事情尚未解决,又冒出来这么一件事,朱标感觉自己这一天真是太累了。
他不敢想象,要是再往下深究,今天的天,会不会马上塌下来?
“行了行了,咱听标儿的,不提这件事。”
“不过标儿,藩王的事情,确实是一件必须要解决的事,否则将来咱不在了,就算你四弟不造反。
咱担心其他藩王的野心万一起来了,或者身边有‘奸人’蛊惑,届时咱们应该怎么办?”
“还有一件事,宗亲岁禄的事情今天也一道解决了。”
生气归生气,并不影响老朱能转头就进入到工作状态。
他说话间几个别字会加重语气,暗中向朱棣明说。
造反的事情朱元璋再熟悉不过了,他就是造反起家。
不仅是造了北元的反,过程一步又一步的成为皇帝期间,他还使用了一些小手段让自己义父将兵权完全交给他。
这里边可不仅仅有他朱元璋的功劳。
更是少不了一些鬼才谋士的帮助。
一个能成为皇帝的人,他身边必然有一套班底跟随。
朱棣是什么人作为他爹的朱元璋最为清楚。
武力或许能行,可是计谋就差了许多。
此刻朱棣就算再笨也明白父皇说的人就是他,顺道还有他的几个哥哥弟弟。
本就心怀愧疚,朱棣只能是低着头,两手攥紧衣角不敢吭一声。
“父皇,宗亲岁禄跟藩王的事情自古来就是一个难解之题。
不过儿臣依照大臣俸禄的新改中能得出一个不成熟的想法,不知道可不可行。”
顺着朱元璋的话接茬,朱标拱了拱手,表明自己的看法。
见此,老朱显得略感兴趣,挥手示意准许他接着往下说。
“儿臣认为,宗亲岁禄的根源是父皇不想让后人过上穷苦挨饿的日子。
可将来倘若有哪一任子孙喜好为咱们老朱家开枝散叶,生的孩子太多。
这必然导致最后的烂账由朝廷买单,为此儿臣认为,能依靠考核制度的方法来判定给予宗亲岁禄的多少。
考察受封的宗亲,看看他是否有资格获得岁禄。
特别是岁禄最多的藩王,每年一万石,派遣人员前方藩地查看,藩王在当地有何作为。
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生活蒸蒸日上者,自然是继续受封岁禄。
可当地百姓过得民不聊生,流离失所,灾难遍地,那么说明此地藩王毫无作为,不仅要减少他的岁禄,更要追究他的责任。”
宗亲岁禄是一个令朱标朱元璋父子两人感到很头疼的问题。
他们既不想自己后人吃苦,也不想朝廷受到影响。
可这完全就是一件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事情。
至少在朱元璋跟朱标看来是如此。
让步避免朝廷出事,就需要牺牲藩王,也就意味苦了后人。
朱元璋拼了命打下江山,就是为了让自己后代过上好日子,这与他的事情事与愿违,他肯定不会这么干。
然而江山也并不是他一个人的,不让后人克制一些,就意味着将来大明被吃垮。
结局依然是以子孙被屠戮,甚至为了活命而改姓。
手心手背都是肉,让老朱难以做出选择。
“依照百官俸禄的考察应用在藩王身上,只是权宜之策,不能长久,等到你我皆不在人世。
后人一旦碰到难处,或者说某个皇帝偏爱这些儿子。
万一此人在不更改祖训的前提下,钻空子,岂不是坏了大事。”
朱元璋冷静分析,算是承认了朱标的办法,但也将缺点给说了出来。
毕竟已经有一个‘前车之鉴’。
自己规定祖训不准后人设立丞相,后人皇帝转头就建立起来一个内阁。
他也不知道应该夸赞后人聪明,还是怎么样,总而言之,经历了这些天的事情。
朱元璋已经有些敏感,生怕自己一个决定又做错了什么。
甚至都不敢随意提到祖训。
“父皇可以设立祖训,规定后人不准胡乱增加藩王岁禄。
必须要将分发下去的岁禄用到该用的地方,否则不仅会让藩王随意使用俸禄募集兵马。
也容易对当地百姓造成一些没必要的苦难。
方法是一个好方法,只是儿臣认为,咱们能在将来慢慢补充一些细节,防止后人钻了漏洞。
避免后人在不变动祖训的前提下,又危害到大明江山社稷。”
“唉!标儿啊,你想的太简单了,这祖训的问题,父皇已经想通了,咱以后得找个机会废掉祖训!”
向来秉承祖训办事的朱元璋现在一听到祖训两个字就头疼。
反常的父皇让朱标感到诧异,以前最喜欢在祖训里加东西的就是他。
怎么现在看起来,似乎变了一个人似的,让朱标困惑不已。
“父皇,这是为何?您以前不是这样的呀?”
“标儿,是父皇想明白了,这祖训啊有时效性。”
“时效性?”
朱标一听这个词就感到有些陌生,下意识转头看向杨晨,还没等他完成扭头动作,朱元璋就开始解释了。
“是啊标儿,这时效性啊,说的是一件政策在一定时间内或许有用,可过了这段时间,政策就不能适应当下的情况。
咱以前总是想着一个办法能一劳永逸,可事后咱想明白了。
后事肯定的发生必然会远远超出咱的考虑范围之内。
祖训在咱活着的时候或许有用,你活着的时候也有用,可子孙后人十几代。
总有祖训不适的那一天,届时便是时效性印证的时候了。”
台上,朱元璋说的是头头是道,好似变了一个人,不再是那个动不动就砍头剥皮的洪武皇帝。
似乎是不习惯自己父皇这般,朱标小心翼翼谨慎开口说道:
“父皇,您何时这么讲道理了?还有这时效性是何物?儿臣怎么从未听说过。”
好不容易正经一回,却被儿子场面道破,朱元璋感到有些下不来台。
下方一直没怎么开口讲话的杨晨在此时举手。
“因为陛下刚才说的都是我的词!”
“混账小子!什么你的词,整个大明都是咱的,只要你站在大明地界一天,你就是咱大明的人,死了也是大明的鬼。
你的词就是咱的词,咱身为皇帝,难不成还会抢了你的东西不成?”
朱元璋压抑自己掀起波澜的情绪为自己辩解。
瞧着自己父皇这一副模样,朱标却是叹笑:
“原来如此,难怪我说我父皇平日都不识几个大字,却能说出‘时效性’这样的词,原来是出自杨兄之口。”
“嘁~标儿,要咱看来,这家伙就是投机取巧罢了,不能夸赞他太多,否则哪一天他狂妄起来,怕不是任何人都不被他放在眼里。”
跟以往一样,朱元璋的暴脾气不允许他与人交谈过程低头。
当然除了马皇后之外,马皇后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软肋,她一出马,朱元璋怎么样都会低头。
“三位,我有句话不知道当不当讲?”
蓦然,杨晨举手说道,表示自己有意见。
背靠在椅子上歇息的朱元璋却是想都没想直接拒绝,试图让他闭嘴。
“你别说,咱不想听。”
见此庆幸,杨晨不停的在内心诽腹老朱,至于说出口,那他可不敢,至少现在不敢。
相比于蛮横不讲理的老朱,朱标就显得善解人意多了。
他倒是想知道杨晨想要说些什么。
“父皇,既然杨晨有想法,何不洗耳恭听,说不准会有哪些意外的收获。”
“标儿,不是咱不想让他讲,而是这个家伙开口总是说坏事,你说咱哪敢让他继续说呀,万一等会又说谁谁谁嘎了,你也不担心他气死你父皇?”
朱元璋此刻犹如撒泼不讲道理的酒蒙子,朱标却是侧头一笑。
“父皇您这是怕了?”
“胡扯!你父皇年轻时候刀里近,火里闯的,怎么可能会怕,咱就是不喜欢这家伙罢了。”
有人说自己怕,朱元璋当即语气强硬的为自己辩驳。
“杨晨,事先说好了,你要说的事不是关于生死对吧?”
望向朱标,杨晨颔首道:“放心太子,这一次不讲有人生死,而是关于永乐的。”
听到跟自己有关,朱棣顿时腿脚发软打哆嗦。
他现在对杨晨只有一个态度,那就是敬而远之.准确的说是畏而远之。
甚至想着之前答应道衍的事情是不是应该作废了。
每次杨晨提到他,自己就倒霉,今天差点小命不保,日后甚至可能连身份地位难保。
总结下来就是“珍爱生命,远离杨晨。”
否则死都不知道怎么死。
闻言跟朱棣关,朱元璋跟朱标就好奇对方会说些什么。
只见杨晨略微咳咳嗓子润润喉咙,旋即站到中间,将朱棣的手抓住举起来。
“陛下对永乐心存芥蒂的原因,无非是永乐身上有龙气,担心将来他跟太子争夺皇位。
但永乐已经一而再再而三的表明自己的忠心。
事实上,永乐的确跟他说的一模一样,在皇帝跟打仗两样里面做出选择,我相信永乐他一定会选择后者。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是为数不多死在北征过程离世的皇帝!”
“皇帝亲征而死?”
朱元璋眼眸动容,他没想到朱棣居然这么有胆子。
就算当了皇帝,还能保持自己的初心,甚至为此付出自己的性命。
要知道,自古以来,有多少人当皇帝之后,只顾着贪图享乐。
就算没有沉沦礼乐,也会没有征伐过程那般有勇气。
他朱元璋便是如此,当了洪武帝,却没有像朱大帅那般想着要亲自披甲北上。
或许这就是老年人的命运吧,顾虑多了,也就需要舍弃一些东西。
“陛下,请问您封王赐封地的目的是什么?”
心情平复许多的朱元璋此刻也不吝啬自己回答杨晨的话。
“一来是想要让咱的儿子都有传承,咱历经生死十几年时间,最后将这一片江山给打下来了。
每个地方都很重要,是组成中原的一部分,为了避免奸人担任要职,将来分裂大明。
为此咱安排这些皇子前往当地就藩,必然能将每个要地捞捞掌握其中。
二来也是为了防备边境,你既然什么都知道,那咱也不废话,将来咱会安排九个皇子在应天府北方。
九个塞边藩王将会成为阻挡北方蛮族入侵京城的第二道防线。
且这九处位置,只要不出意外,都能在朝廷碰到危险的时,及时前来支援。”
“不错,陛下所言一切都有原因,可是自古以来,只要是当了皇帝的人,都想尽办法,想要以没有任何损失的代价结局藩王与皇权之间的矛盾。
最经典的就是西汉时期,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
一传二,二传四,直到最后没有土地能够传承为止。
陛下也因此得到提示,将后人传承分为八个级别,这我就不赘述了,在坐的诸位都比我清楚。
而这个办法的弊端我也不多说,我往后讲吧。
按照我所记得的历史,将来永乐称帝后,他担心自己将来皇位被其他兄弟夺走,也担心自己嫡系一脉后人会发生叔侄之间刀剑相碰的场景。
为此他将藩王兵权全部都收回,将所有藩王圈养在自己藩地内,限制对方的行动。
可惜了,他越不想发生什么,什么事就一定会发生。等到永乐历史后,他的后人同样是出现了叔侄相争的场面。
只这一次胜利的是大侄儿,叔叔则殒命。
我并不是想说陛下的家族跟李唐家族一样,只是想告诉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