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晋王薨,金陵异变
阿卜只俺……
鞑靼太师的儿子……
老太监有点懵,只觉得在听到这个消息后,思绪都有些凌乱。
只经过了这么一段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怎么还抓了鞑靼人?
一瞬间,老太监忍不住发问:
“咱家只知鞑靼人南下,但是究竟发生了什么?怎么会……怎么会……”
说到最后,老太监也不知道该如何开口了。
朱棣还算淡定,他瞅了一眼已经乐呵的露出白牙的朱高爔,三言两语就把事情解释清楚了。
他的话语精炼简短,只是大概描述了一下这次鞑靼南下的起因经过结果。
可饶是如此,老太监还是听得直愣了神。
不过很快,他像是想到了什么,突然低下头,看向朱高爔,嚅动了一下嘴唇,似乎想要说些什么。
得了。
刚封赏了一个定海郡王。
应天里的人还紧绷着脑袋里的那根弦,要是被他们知道,朱高爔又立下一功,还不知道又要掀起什么波澜来。
想起应天中,在离开前,大本堂里面,太孙和众多叔叔、堂兄弟之间的暗流涌动,老太监心头就忍不住一紧。
而今陛下的身体时好时坏,再加上他年岁已高,太孙的叔叔们年富力强,又是各地藩王,手握兵权。
朱允炆虽然是陛下钦定的太孙,但是无论从他的阅历,还是那股子杀伐果断,仍然和一些叔叔们,相差甚远。
要是朱高爔真的再次受到嘉奖……
想到应天那风诡云谲的氛围,老太监一时半会的,还真难以预料事情会有什么走向……
只盼陛下能够多撑些日子,让太孙把位置坐稳了,顺顺利利地继承皇位,也让这天下,依旧是承平豫泰。
想着,老太监表面微笑,心中却是暗暗叹了一口气。
……
就在大同的朱棣和朱高爔准备启程,赶往应天的时候。
草原,传来了不一样的动静……
此刻。
太原接壤的草原上。
阿鲁台跨坐在马匹的背部,手中牵动着缰绳,目光宛若草原上的鹰隼,纵然脸上露出了一丝老态,却让他愈发显得深沉狡诈,宛若草原上伺机而动的猛兽,随时都可能扑身噬人。
身边的副将落后于半步,面露犹疑之色:
“台吉,我们真要攻打太原吗?眼下的大明皇帝,手腕铁血,轻易招惹,打了胜仗还好,倘若失败了,不仅会有马匹损失,更会引来大明皇帝的报复!”
阿鲁台听到这话,淡淡一笑,胸中自有丘壑:
“这些大明的边疆重镇中,北平是块难啃的骨头,大同又刚修整了城墙,久攻不下,必然会引来各地藩王的支援。宁王更是有朵颜三卫。”
“倒是眼下的太原,我们正巧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最后一句话,却让人有些迷糊了。
这天时地利人和……究竟是怎么算出来的?
索性阿鲁台也没有打谜语的意思,而是直接说出口:
“我听闻,晋王已然病重久矣,若是攻取大同,能够一举射杀晋王,亦或者是活捉了晋王,我倒要看看,大明是否还敢再拿我儿要挟?”
阿鲁台的目的,从来都不是简单的烧杀抢掠。
他这次真正来的目的,就是因为阿卜只俺被俘虏一事。
大明想拿阿卜只俺谈条件,阿鲁台干脆趁火打劫,拿晋王谈条件。
谁让他知道了晋王缠绵病榻,命不久矣的消息呢?
如此这般想着,阿鲁台就猛地一挥手。
猎猎的旌旗在草原上飘拂,马蹄的奔踏声滚滚而来。
一瞬间,空气中仿佛都凝结着金戈铁马的硝烟之气,以及刀尖上沾染的,若有若无的血腥味。
阿鲁台是大摇大摆来到太原城下的。
彼时,晋王拖着孱弱的病躯,来到了城墙上。
墙头风声拍打在他的衣襟,晋王枯黄的脸色,竟然泛起一抹不自然的潮红。
他眯着眼,看向远方的骑兵。
倏地,他转过头去,对着身边的侍从,含笑开口:
“阿鲁台真以为自己是个聪明人,没人看得出他的想法了?”
“本王眼下也不过是风中烛火,倘若能够以一己之命换得鞑靼大败,大明铁蹄踏至斡难河边,封狼居胥,饮马瀚海,即便我死了,又有什么遗憾?”
说完,晋王长长一叹,悠然而发地感慨出声:
“此乃本王之幸。他日青史留名,后世子孙提及之时,也能因我而幸。”
说完,晋王的半边脸上,似乎被城墙上的火光映照。
明灭的火光,将他的脸颊衬得愈发凹陷。
只是他的眼神,竟然出奇的坚定。
……
日子一晃而过。
应天。
朱元璋在这些日子以来,似乎变得更加瘦削了。
朱允炆坐在旁边的小矮桌上,按照朱元璋的安排,开始逐步阅读这些奏疏。
起先的时候,朱允炆还有点兴奋。
毕竟能够批阅奏疏,即便是一些无关紧要的请安奏疏,但是在朱允炆看来,是皇爷爷信任他,同样也是迈向权利中枢的重要一步。
只是随着这样的日子过久了,朱允炆看到那些奏疏,就觉得有些脑袋疼了。
一大堆看似锦绣华彩的文章,其实只不过说了一些米粒大小的事儿。
这些臣子每天抓耳挠腮地写奏疏,就差把中午吃了什么饭菜都写上去了。
夜深了。朱允炆捏了捏眉心,只觉得一股疲倦之意袭来。
只是当他抬头,看到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依然兢兢业业地处理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