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潜规则,不能揭,李迪揭开官场上的游戏规则,是屈了理。并且他很怀疑吕夷简是刻意这么做的,挖了一个坑等自己跳下去,只好悲怆地说,吾自以为宋璟,而以夷简为姚崇,不知其待我乃如是也!
哪里的话!
宋姚当年也不和睦,两党同样有争执,只是两人虽争,没有耽搁政事,这才史称为名相。
宋姚能共存于朝么?
不过这件事翻将出来,赵祯心中起了忌惮。
八皇叔啊!
万一这群无法无天的大臣起了歹念怎么办?
吕夷简转眼间想到这个过节,冷汗涔涔,又不好辨,陛下,相信臣,臣对你的八王叔没好感,又不能上门寻赵元俨闹事,悲愤之下,只好做事,拼命的做事情。
但他做得越多,有一个人越恨。
看到郑朗的奏折,吕夷简批了,虽每年国家会少得几万缗钱的钱物税收,可是几千顷的大圩出现,以后会成倍几十倍的将损失补偿上来。
织女本来就是郑家子废物利用,当时放又不大好放,给了郑家,让郑家去妥善安置。
郑朗不将张家庄大作坊还给朝廷,朝廷也许有言臣哼哼两声,又怎的?到江南也是为朝廷谋利,吕夷简更没有意见。但若出了问题,这些事,会一一抖出来,郑家子有的受。
但他最大的危机也到来。
赵祯说范仲淹治苏州水有功,召回京城。
早不召晚不召,这时将吕夷简最大的一个敌人召回京城做什么?
大约是顾虑到吕夷简的想法,赵祯只让范仲淹为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
但诏书下达后,别人不会这样想。
天章阁原来是宋真宗拜大神时盖的,后来用于存放一些私人物件,直到宋真宗死后,才有了一丝神圣的味道。于是官职由它来命名,但权限与职务很小,小得没法看,天章阁待制说白了,就是皇帝侍从,跟班的。
范仲淹下放前就是右司谏,又有治水大功,官职不升反降,只成了一个小小的待制。该死的,我不盯你,你也要盯我。不过也好,做人就要这样,恩怨需要痛快一些。
带着这样的心理,范仲淹一路风尘朴朴的从苏州往京城赶。
就是一个小小的范仲淹,让吕夷简忙得一片鸡飞狗跳,吸取上次范仲淹大闹午门的经验,吕夷简先将台臣官员换了一批,其中还塞有自己的亲信进去。
又提拨自己一批亲信进入各个部门。
说他做得对,也不对,做宰相就要有一颗公平的心,只要你品行端正,何必怕人说闲话?但真是如此?郑朗品行不端正?为何一次又一次,有人说他是未来的奸雄?
因此说他不对,也对,想做事,没有一批亲信在下面支持,根本做不成功,光是掣肘,就能将一件件实事耽搁了。况且王曾,况且范仲淹。
想要这些人跟自己转,要不要给他们升官。为什么太平州官吏跟着郑朗转,正是因为政绩!性质差不多。
可他越提拨亲信,范仲淹越恨。
范仲淹越恨,吕夷简为自保,为顺利办事,越提拨亲信,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使这件事向着一个无法预测的方向发展。
两派在斗着心思,倒也快活了两个人。赵祯看透了,为求平安,下诏修乐修书,士大夫们一起举手赞成。这才是朝廷应当做的,文人们的天堂到了,被赵祯指挥着团团转,不累不苦,不怨不叫,皇帝在做正事。
至于赵祯不再每天视朝,不关心救灾,不关心难民,不去整治军队与土地,根本没有大臣去管去问。
那是百姓是民,俺们是人是士大夫,民应当由人来统领来支配,不能与人平起平坐。在这种消积的态度下,国家实际耕地面积达到近七亿亩,真宗时统计上来的数字是五亿多亩,只是几年,到了户部耕地面积只有两亿来亩,三分之二被隐匿了。
但大臣们高兴,赵祯换来了短暂的平安。
郑朗也快活,因为朝堂之争,朝堂修书,他在太平州折腾,不会有多少人盯着他。一旦被这些人盯上,很可怕的。
吕夷简收到这些知州的奏报,什么乱七八糟的说法都有,有人说百姓传言是神迹。吕夷简很无语,什么神迹,郑家子除了孔孟,什么神也不信,但太平州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
朝廷派王昭明过去,写了一份奏折,这份奏折写得很“老实”,连东西两府的几位相公皆认为有理,至少在江东圩事上,它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不过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得到汛期看圩堤安全如何,到了秋收上来看收成如何,才能择其圩区经验向各州推广。
缺钱用了,上书请求一下子。
至于其他的,或者以后做什么,太平州官员全部在闷声大发财,比如此次那两个小洲麦菜会大丰收,根本就没有看到太平州有奏报过来。
万一有大事发生,难道你想让我后知后觉?
那要宰相是做什么的?
写了一份命令,颁发诸州官吏,现在看有什么用?秋后秋收上来,又要筑圩,你们一道观看。又看到收成,又看到如何将一个圩从无到有变出来的。
都成了什么?是想要政绩,还是呆在自己管辖区内呆厌烦了,想到他州透一个气儿?
又写了一份命令给郑朗,你不能这样下去,我们几位宰相成了什么?有什么事,得写一个奏折呈上来,不对,最少得一月一个奏折,将你的安排与结果一一禀明。
还写了一封信给吕三叔,你多听听,没有事多写几封家信给家中报一个平安。
懂的,报什么平安?多听听才是关健。
又让赵祯下诏,着王昭明,或者其他的小黄门,与中书某一个小吏一道前往太平州,做细致的观察,包括汛期如何,收成如何。不大相信郑朗了,俩人同样不是一路子人,即便让他写奏折回来,写一句丢一句,自己怎么办?难道说他撒谎,未撒谎,是丢漏了!
至于儿子,那是为了他前程着想,经过郑家子几年培养,恐怕与自己也不是一路子的人!
唉,小子,老子为了你折节如此,希望你能明白为父的苦心,以后万一人出息了,别在朝堂上来一个父子对薄,让人家笑掉大牙……
然后吕夷简打起了精神。
一个小人物,也是一个大人物,要进京了。
看着东京城高大的城门,范仲淹显得很高兴,侍从就侍从,能经常见到皇帝,能时常与皇聊一个天,都不要写奏章的,可以随时发表意见,多开心哪。
城门渐近,范仲淹心里默默说了一声,俺刘郎又回来了!
ps:这几天有事,东跑西跑的,更新时间恐怕不准了,努力一下,尽量做到原来时间更新,万一做不到,大家恕罪则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