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心声被窃听后,我成了大唐团宠

关灯
护眼
第10章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第10章

后来啊,武则天竟然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作为一个女子,在唐朝这样的男尊女卑时代,她可真是人生的赢家啊。李世民坐在龙椅上,听着李清歌讲述未来之事,心中不禁感慨万千。虽然这是未来的事情,尚未发生,但他对李清歌有一种莫名的信任,觉得她的话十有八九能成真。

“真没想到,这个武媚娘,后来竟然成了独揽大权的女皇帝,武则天这个名字,听起来就霸气十足!”李世民感叹道,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他想起武媚娘那妖娆的身姿和狡黠的眼神,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情绪。

“哼,我虽承认女子能走到这一步确实不易,但唐朝是我们李家的天下,怎能容忍外姓人,尤其是这种乱政的女人,来窃取皇位呢?”李世民的话语中带着一丝愤怒和不甘。他无法接受一个女人竟然能够篡夺李家的江山,这对他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耻辱。

“看李治这小子,现在还不能急着立他为太子,我得再观察观察。”李世民沉吟道。他目光深邃,凝视着殿下的群臣,仿佛在寻找着什么答案。虽然暂时没有储君,国家根基可能会有点动摇,但草率决定也不是对大唐负责的做法。他必须慎重考虑,选出一个能够担当大任的储君。

“武媚娘,我非得找到她除掉不可,这女人留在世上,就是个祸害!”李世民想到这里,眼神锐利如刀,仿佛能够穿透一切障碍,直视着武媚娘的藏身之处。他决心要除掉这个祸患,以免她日后对大唐造成更大的威胁。

李世民突然宣布:“李治年纪还小,不能立为太子,其他人也不合适,储君的位置就先空着吧。”他脸上神色严峻,显然很不高兴。这个决定让群臣们感到意外和不安,他们纷纷议论起来,猜测着李世民的真实意图。

“陛下,储君之位不能长久悬空啊,这对朝局不利!”长孙无忌看到李世民态度有变,心里既疑惑又不甘。他生怕储君之位落到别人手里,对长孙家不利。因此,他急忙站出来表达自己的担忧。

“你想抗旨吗?”李世民瞪了长孙无忌一眼,怒气已经写在脸上了。他无法接受有人质疑他的决定,尤其是在这个关键时刻。

“臣不敢。”长孙无忌见李世民发怒,声音都弱了几分。他赶紧退了下去,不敢再多说一句。他知道李世民的脾气和威严,不敢轻易触碰他的底线。

“不要再多说了。”李世民冷冷地说了一句,长孙无忌只好唯唯诺诺地退下。他心中充满了不甘和疑惑,但也不敢再多说什么。他知道李世民的决定不是轻易能够改变的。

【李世民怎么突然变得这么有主意了?之前还想立李治呢,现在又改变主意了。】群臣们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解。他们纷纷猜测着李世民的真实意图和背后的原因。

【历史记载的不一定都是真的,但大势所趋可能就是这样。李治后来还是成了唐朝的第三位皇帝。】有人心中暗自嘀咕着。他们知道历史的走向并不是轻易能够改变的,但也无法预测未来的具体细节。

【李世民生气也是正常的。小孩子哪里懂什么国家大事?暂缓立储也是合情合理的。】有人为李世民的行为辩解着。他们认为李世民是在为国家大局着想,不愿意轻易做出决定。

【朝局稳定,李世民自然有他的打算。如果最终还是要立李治为太子,那也得慎重考虑。】有人这样分析着。他们知道李世民是一个明智的皇帝,不会轻易做出决定,一定会慎重考虑各种因素。

李世民看了一眼李清歌,心里叹了口气:“可惜啊!如果这孩子是我的儿子,我肯定会立他为储君。虽然他志在闲云野鹤,但把江山交给他,我也能安心。”他心中充满了对李清歌的赞赏和惋惜。他知道李清歌是一个有才华和智慧的人,如果能够成为他的儿子,一定会是一个出色的储君。

“可惜他不是我的儿子。”李世民心里又叹了口气,眼神微微暗淡下来。他知道现实是无法改变的,李清歌并不是他的儿子,他无法将江山交给她。

“这件事先放一放吧,我回去再好好想想。时候不早了,我也累了,退朝吧。”李世民宣布道。他站起身来,准备离开大殿。他知道这个决定需要慎重考虑,不能轻易做出决定。

“退朝!”内侍高声宣布道。百官们虽然对李世民的怒气感到疑惑,但储君之位不是他们该操心的事,于是纷纷散去。他们知道李世民是一个明智的皇帝,一定会做出正确的决定。

只有长孙无忌,脸色阴沉地离开了大殿。他心中充满了不甘和愤怒,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他决定去找长孙皇后商量对策。

“今天朝上的事情真是出乎意料。”长孙皇后也对李世民的举动感到惊讶。她知道自己的儿子承乾并不成器,其他儿子也平庸无能,而李治虽然有些才华,但年龄尚小,并不足以担当大任。因此,她对李世民的决定感到十分困惑。

“陛下的心思难测啊,储君之位虽然重要,但我们长孙家的兴衰也系于此。我不能不争取。”长孙无忌说完,长叹一声。他知道自己必须争取储君之位,否则长孙家的地位将会受到威胁。

“这件事先不急着动手,承乾不成器,其他儿子也平庸无能,李治或许最终会成为储君。既然陛下发怒了,我们就先等一等时机再行动吧。”长孙皇后也叹了口气。她知道自己的身体日渐衰弱,承乾立为储君的希望渺茫。而李治虽然有些才华,但年龄尚小,并不足以担当大任。因此,她决定先等一等时机再行动。她相信只要有机会,长孙家一定会再次崛起。

“哎,现在看来,也就这条路能走了。”长孙无忌叹了口气,眉宇间流露出无奈与挣扎。他深知储君之位的重要性,更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但心中那份不甘却让他难以轻易放手。他抬头望向窗外,天空灰蒙蒙的,仿佛预示着未来的不确定。

这事儿要是放在平常,就像个不起眼的序曲,轻轻一带就过去了。然而,因为太宗的犹豫与迟疑,储君的位子就这么暂时搁置了,像一块巨石悬在每个人的心头。朝堂之上,百官们各怀心思,却都默契地保持着沉默,不敢轻易触碰这个敏感的话题。

第二天,李清歌像往常一样坐着轿子进宫。按规矩,四品的官儿是没资格坐轿的,但这可是太宗给的特别恩典。轿子外,阳光明媚,微风轻拂,然而轿子内的李清歌却懒洋洋地躺着,仿佛对这一切都不感兴趣。她身穿一袭淡雅的衣裙,发丝随意地披散在肩上,眼神中带着几分慵懒与随性。

突然,她看到魏征脸色不好看,瞅了她一眼。那眼神中似乎带着几分不屑与冷漠,让李清歌心里有些纳闷。然而,她性格懒散,不愿多事,也就没当回事,只是懒洋洋地瞥了他一眼,便继续闭目养神。

“走吧。”李清歌对轿夫说了声,轿子便应声而动,继续前行。轿夫们步伐稳健,轿子轻轻摇晃着,仿佛带着李清歌穿越在时光的隧道中。

魏征看着这一幕,心里更加不满。他性格耿直,是典型的守旧派,对李清歌这种懒散、不拘小节的态度十分看不惯。他觉得李清歌根本配不上太宗的恩典,更不配坐在那顶御赐的轿子里。

“停!”魏征突然大声喝道,声音中带着几分愤怒与不满。

李清歌抬手示意轿子停下,轿子转了个弯,面对着魏征。“魏大夫,您这是什么意思?”李清歌懒洋洋地问,语气中带着几分不耐烦。她并不想和魏征多纠缠,只想赶紧进宫去。

“程将军威风凛凛,可惜推荐的红薯种植法并未带来大丰收,恐怕陛下和洛阳的百姓都要失望了。”魏征冷冷地说着,眼神里满是不屑与嘲讽。他又瞥了李清歌一眼,“陛下御赐的轿子,丞相您坐着可还安稳?”

以前太宗赐给李清歌轿子的时候,魏征就极力反对,说李清歌的德行配不上这待遇。然而最终他还是没能阻止太宗的决定,这让他对李清歌更加厌恶。他觉得李清歌就是一个只会阿谀奉承、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李清歌疑惑地看着魏征,心里有些郁闷。她不知道魏征一大早哪来这么大的火气,更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对红薯的收成如此不满。她绞尽脑汁想了想,突然记起一件事。现在这个时节,饥荒已经开始了,而且大唐似乎又遇到了新的麻烦……

李清歌心里一紧,但表面还是保持着那份淡泊与随性。她想既然已经来到了这里,就安之若素吧。到了朝堂上再商量对策也不迟。

“挺好的嘛,魏大夫要是喜欢,也可以请陛下赐您一顶。”李清歌斜眼看着魏征,悠闲地说。她的话语中带着几分戏谑与调侃,仿佛并不把魏征的嘲讽放在心上。

“魏某不会那些阿谀奉承的本事,自然没这福气。但人在做天在看,只希望程将军这轿子坐得安稳。”魏征继续说着,脸色依旧不好看。他的话语中带着几分冷峻与决绝,仿佛对李清歌充满了敌意。

李清歌无语地看着魏征,感叹他性格直又倔。她不想继续纠缠这些小事,便又吩咐轿夫继续向大殿前进。轿夫们应声而动,轿子再次稳稳地前行在宫道上。

魏征则是一脸冷峻地跟在后面,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李清歌的不满与敌意。他觉得李清歌就是一个只会享受、不会为国家着想的人。然而他却不知道,李清歌虽然表面懒散随性,但内心却充满了智慧与谋略。

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太宗高高在上地坐着,虽然表面看不出什么情绪,但眉宇间却透露出一丝忧虑。百官都低着头,默不作声,仿佛都在等待着一场风暴的到来。

“陛下,如今饥荒已经蔓延到全国各地,百姓流离失所,很多人都涌向了洛阳,路上死伤无数。”一位大臣站了出来,声音中带着几分沉重与悲痛。他的话语像一把刀,刺破了朝堂上的寂静。

“而且蝗灾又起,百姓辛苦耕种的庄稼大多被毁,再这样下去,只怕到处都是饿死的人了。”另一位大臣也站了出来,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焦急与无奈。他的话语像一股寒风,吹散了朝堂上的温暖。

“陛下请速作决断,不然洛阳将成为难民的聚集地,城外的百姓也将面临同样的命运。”又一位大臣站了出来,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恳求与期待。他的话语像一道闪电,划破了朝堂上的黑暗。

群臣纷纷上奏,却都拿不出什么好办法。他们都知道这场饥荒的严重性,但却不知道该如何去解决它。他们看着太宗,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与无助。

太宗端坐在龙椅上,表面平静内心却如沸水般翻滚。群臣说的这些,他何尝不知道?但红薯刚刚收获,只能暂时缓解洛阳的困境。难民如潮水般涌来,这点粮食又能救得了多少呢?他的心中充满了无奈与焦虑。

国库虽然还有些余粮,可以解燃眉之急,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他必须想出一个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场饥荒。

“传旨,即刻起设立粥棚,开仓放粮,并从国库拨出五百万两银子用于赈灾。”太宗略加思索后,下达了命令。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坚定与决绝,仿佛已经做好了决定。

他心里清楚这只是权宜之计,但目前确实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他必须尽快解决这场饥荒,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太宗真是慷慨啊,一次饥荒就拨出五百万两银子赈灾,开国以来恐怕没人能比得上了。】一位大臣在心中默默赞叹着太宗的慷慨与大方。

【不过这样的效果恐怕也只是暂时的,填饱肚子容易,但长久的生计怎么解决呢?】另一位大臣在心中默默思考着这个问题,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忧虑与无奈。

【国库的钱财都来自百姓的税收,现在不断往外支出却不见进账,这可不是长久之计啊。最终还是会导致民不聊生国库空虚的。】又一位大臣在心中默默担忧着这个问题,他的话语中带着几分沉重与悲痛。

【太宗虽然慷慨但后宫恐怕也得跟着节俭过日子了吧!】一位女官在心中默默猜测着后宫的情况,她的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关切。

【其实这事儿也不难解决饥荒嘛继续种红薯就是了。】一位大臣在心中默默提出了这个建议,他的话语中带着几分轻松与随意。然而他却不知道,红薯的种植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那些受了国家恩惠的难民也应该让他们劳动以报答国家的恩情。】另一位大臣在心中默默提出了这个建议,他的话语中带着几分严肃与认真。然而他却不知道,这些难民已经疲惫不堪,他们需要的是休息与帮助,而不是更多的劳动。

李清歌在心里默默盘算着这些想法,她的眼神中闪烁着智慧与谋略。她知道这场饥荒的严重性,也知道太宗的无奈与焦虑。她必须想出一个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太宗听到李清歌的想法后,也渐渐有所领悟。他看着李清歌,眼神中充满了赞赏与期待。他知道李清歌是一个有智慧、有谋略的人,他相信她一定能够想出一个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场饥荒。

李清歌的主意挺实在,她缓缓说道:“咱们得赶紧开仓放粮救急,同时鼓励老百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用劳动来稳定国家。这样一来,既能解决眼前的困境,又能为国家长远打算。”

“这话说得对啊,给别人鱼吃,不如教他怎么钓鱼。太宗皇帝心里肯定也明白这个理儿。这些难民因为饥荒流离失所,但他们可不是啥废人,都有手有脚的,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就能重新站起来。”一位大臣点头赞同,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特别是那些年轻力壮的难民,个个都是能干活的好手。国家先设粥棚救济他们,让他们有个缓冲,然后可以组织他们开荒种田来回报社会。种红薯啊,这玩意儿两个月就能收成,既快又稳。”李清歌的话语中带着几分自信与坚定,仿佛已经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两个月的时间,太宗皇帝肯定能想办法凑齐粮食。要是这都做不到,那皇帝这位置坐得也太虚了点儿。”另一位大臣笑着打趣道,但话语中却透露出对太宗的信任与期待。

“国家和老百姓啊,那就是相互依存的,就像水可以载船,也能翻船一样。太宗皇帝对老百姓好,老百姓自然也会用丰功伟绩来回报他。”李清歌的话语中带着几分深情与感慨,仿佛已经看到了国家与老百姓和谐共处的美好未来。

此时的太宗皇帝坐在龙椅上,听着李清歌的话,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他惊讶于李清歌的见识与智慧,更感动于她对国家与老百姓的深情厚谊。他连连点头:“对对对,水既能载舟也能覆舟,教人捕鱼比直接给鱼吃强多了,这话真是说到点子上了。”

想当年,太宗皇帝也在琢磨怎么治国理家,但这话却没说出来过。现在看来,李清歌说的才是真道理,国家和老百姓就得这么相辅相成。他心中对李清歌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看向李清歌的眼神中也多了几分温柔与期待。

“李清歌这家伙,别看她平时懒洋洋的,脑子可不比朝廷里的那些谋士差。”太宗皇帝心里头那个高兴啊,他觉得自己仿佛找到了一个宝藏,一个能够为国家带来无限可能的宝藏。

“有李清歌在,我就像多了个全能军师似的。她几句话,就帮我解决了大半的烦恼。”太宗皇帝在心中默默念叨着,对李清歌的信任与依赖也愈发深厚。

然而,就在这时,太宗皇帝的眉头又皱了起来。他开始担心起蝗灾来:“这蝗灾啊,真是个头疼的问题。”今年的庄稼全毁了,这是板上钉钉的事儿。就算再种,也得等明年。可蝗虫要是再这么闹下去,就算有再多的良田,老百姓也得饿肚子。

太宗皇帝眉头紧锁,思前想后,却始终想不出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他看向群臣,希望他们能够给出一个合理的建议。然而,群臣们也都面面相觑,无计可施。

就在这时,太宗皇帝又看向了李清歌。他心中更加确信,这个家伙绝对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相信,只要李清歌愿意,她一定能够想出一个解决蝗灾的办法来。

李清歌感受到了太宗皇帝的注视,心中不禁有些忐忑。她暗自嘀咕:“太宗咋老盯着我看呢?不会是又想让我给他出主意吧?哎呀,红薯的事儿就够我头疼的了,我可不想再掺和这蝗灾的浑水了。”

然而,尽管心中有些不情愿,李清歌还是无法忽视太宗皇帝的期待与信任。她开始认真思考起蝗灾的问题来。她回想起自己曾经听过的一些关于蝗虫的知识,突然灵光一闪:“对了,蝗虫其实是可以吃的!”

这个想法一冒出来,李清歌自己都有些惊讶。她赶紧整理了一下思绪,然后向太宗皇帝说道:“陛下,臣有个想法,或许可以解决蝗灾的问题。”

太宗皇帝一听这话,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啥?蝗虫能吃?”这在唐朝可是个新鲜事儿,他从未听说过有人吃蝗虫的。

“没错,蝗虫不仅能吃,还健康美味呢,我可不是瞎说的。”李清歌一本正经地说道,她的眼神中闪烁着自信与坚定,仿佛已经看到了人们欢欢喜喜地吃蝗虫的场景。

太宗皇帝看着李清歌那认真的模样,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好奇与期待。他想了想李清歌之前说的话,都一一应验了,于是也就相信了她。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恶婆婆不洗白,只虐渣儿女 快穿:娇养反派大佬做替身 一世盛欢:爆宠纨绔妃 星际重生之修真小白成为种植大师 穿书后,末世大佬只想当咸鱼 无限欲望之门 我在都市卖妖肉 就算你是魔教也得为国争光 无限人鱼游戏 最高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