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朝奸臣,你让朕怎么当千古一帝

关灯
护眼
第155章 含忠量百分百的大臣,赚钱鬼才和珅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李乾轻轻叹了口气。

今日李渊、杨坚两人之所以这么容易妥协,放了赵匡胤一马,恐怕也是因为他们还有更大的利益诉求。

这些人全都在盯着吴国这块肥肉,只等着征吴结束,再把自己人分封过去。

但李乾却不想再将这个富庶的吴地封出去了。

如今的吴国疆域非常庞大,东起长江出海口,西至楚国的郢都,北到下邳,南至会稽。

其内有洪泽湖、太湖、巢湖、高邮湖,囊括江淮流域,水网四通八达,经济高度发展、物产极其丰富,交通快捷便利,更是生在了朝廷漕运的命脉上。

与其再封一个吴王,坐享这么大的富贵,扼着朝廷的咽喉,还不如设置一个大大的吴郡,将其纳入朝廷的流官体系。

连第一任吴郡郡守的人选李乾都想好了。

当然,若是这么做,必然会遇到不小的阻力和困难。

但值得一试。

有了这个吴郡,朝廷的实力必将会得到飞跃性的增长。

若李乾能把这个吴郡握在自己手中,他更是可以摆脱现在“京城皇帝”的窘境。

李乾盯着桌上的地图,思虑着日后可能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中书省的诏书很快便拟好了送来,李乾看了一遍后,又在结尾补充了一句:“驻盱眙兵马,不可掳掠于民。”,随后以朱笔写下了一个‘敕’字。

这封诏书便被发往门下省,由门下侍郎,给事中审核过后,发往兵部,由兵部负责送往前线……

兵部的差使走的是水路,日夜兼程。

直到到达运河淤堵之处,才改为陆路,骑马向禁军所在赶去。

只是这次却出了点小意外。

驿站中,日头儿高照,秋老虎威力不容小觑,空气又干又热,让人忍不住想吐舌头。

风尘仆仆的信差一碗一碗地灌着凉茶,等着换马。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小院门口传来,一队手持长矛的官兵打开院门,一股脑儿地涌进来。

“什么人!”信差起身,警惕地望着眼前这群官兵,色厉内荏地喝道:“敢拦截朝廷公文,不要命了吗?”

“并非拦截,只是请伱过去问些事。”

为首官军笑吟吟地望着他:“你是兵部的信差吧?和大人请你过去问话。”

那信差本来还想高声求援,可一听和大人这三个字,一下子不吭声了。

尚书六部中,很少有人敢忤逆两个尚书仆射的意思,更何况还是掌着吏部的和珅。

几名官军见他这样,更是一笑:“跟我们来。”

几人来到驿站隔壁的小院里,信差一进门,就望见了摆在院里的王命旗牌、钦差伞盖,还有那一套行头,头顿时垂的更低了。

信差本来还有些怀疑,和大人怎么可能住在驿站这种地方呢?但眼下的王命旗牌就是铁证!除非九族都活腻了,否则没人敢伪造这玩意儿,这里的人大概真的是和大人……

“和大人,人带到了。”为首的军士恭敬地向堂内禀报道。

“请进来。”

厅堂中坐着一个身着紫底金钱富贵褂,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胖子,不是和珅又是谁?

除了和珅之外,还有一个胡子白,头戴乌纱的平定四方巾,身穿赤色暗的湖绸道袍的老头也坐在桌旁,上下打量着那信差。

“和大人,这是兵部发往前线的密信。”信差很从心地低下头,把手中的信封双手奉上。

和珅却笑眯眯地摆手拒绝:“兵部发往前线的密信,本官又怎么能看呢?郑老,你说是不是如此?”

这位白胡子老头儿本名郑谌,和珅为了表示尊重,特地称他为郑老。

郑谌闻言便笑着道:“和大人乃是尚书仆射,统领尚书省,自然看得。”

“不妥,不妥。”

和珅笑着摇摇头:“虽是兵部发的,但这密信大概是陛下的诏旨,既然已经封存,到军营之前,就不能再拆了。”

信差心里纳闷,那您还叫我过来做什么?逗乐子呢?

“本官是想问问你,之前那道八百里加急的军报,是何内容?在京城中传开了没有?”

信差吓了一跳,心说这和大人怎么还会读心术呢?

我现在想的他不会也知道了吧?不行,不行,不能再想了……

“回大人的话,没有。”

信差小心翼翼地答道:“那天早晨军报抵京,大司马同右相还有一干大人入了宫,后来也没有消息放出来……”

“原来如此。”和珅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信差怕他不满意,又补充道:“当日午时,这封诏书便从门下省发来,令兵部送往前线。”

“和大人何须担心?”

郑谌笑呵呵地望着和珅:“反正朝廷大军势如破竹,现在已经取下了泗州城、盱眙城,过不了几日便能拿下盱眙全境。”

“奏报都过了这里,定然不会有错的。”

和珅一愣,随即笑着道:“是这个道理,我终究是不如郑老洒脱。”

打了败仗要藏着掖着,一路偷偷摸摸地进京送信。但打了胜仗要是还不大张旗鼓地公布,那这胜仗不踏马白打了吗?

事实上,打胜仗之后,送信的官差不仅不会保密,而且大概要嚷嚷的举世皆知。若有更大,更牛笔的胜仗,还要让沿路衙门、驿站布置露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字报”,宣读给当地百姓。

就在昨天,前线送来的军报便到了汴州这边,将朝廷禁军不费一兵一卒,拿下盱眙城的消息送了过来,并且继续传往京城。

实际上就是盱眙投降了。

如今朝廷禁军继续南下,即将堵过淮河,很快就要占领盱眙全境。

“并非和大人不够洒脱,而是和大人心中装着这两岸数十万受灾的百姓啊!”

郑谌却感慨了一声,轻轻摇着头:“吴国一日不通,漕粮一日运不过来,咱们汴州、荥阳的百姓就要受一天的苦!”

“和大人心怀黎庶,是以才有这么多的忧虑,老夫却是做不到如此了。”

和珅一怔,没想到自己这么伟大,急忙笑着道:“郑老也是如此,也是如此。”

说着便对信差挥了挥手:“朝廷的急信耽搁不得,你赶紧去吧。”

又对一旁站着的刘全道:“给这位差官包上十两银子,应付意外。”

“谢和大人!”信差美滋滋地离开小院,没想到还有这种好事儿。

信差走后,刘全又去关上了门,摆上了冰盘,厅堂中这才稍稍凉快下来。

“郑老,看这战况,估计今年的漕粮可能运不过来了。”

和珅拿出帕子,抹了抹脑门儿上的汗,笑着对郑谌道:“赈灾修堤的事,还要靠荥阳、汴州的父老乡亲们多配合配合。”

深冬时节,运河可是会结冰的,到时候就算是攻下了吴国,漕粮估计也过不来了。

“那是自然。”

郑谌其实也热的不行,但他却一直矜持着,对和珅笑道:“修堤乃是利在千秋的大事,修好了,受益的也是我们两岸的百姓,就算和大人不说,我们也一定会帮这个忙的。”

和珅擦完汗,又拿起金丝铁线盏中的凉茶灌了一口,笑的更是轻松:“有郑家帮忙,看来本官可以高枕无忧矣。”

虽然叫荥阳郑家,但他们的势力却不仅限在荥阳一地。

从荥阳、汴州一直到郑国,到处都笼罩在这个庞然大物的阴影之下。

其中原因也很简单,荥阳郑家就是郑国王室的郑家,双方关系非常紧密,相互扶持照应,亲如一家。

或者说他们本来就是一家人,是一体的。

所以和珅说的这话,还真的是丝毫不夸张。

没有郑家支持,任何一个官员在这两地都做不了什么。

郑谌趁和珅喝茶的空,偷偷用大袖子呼扇了一点风,见和珅望过来,又谦虚地笑了笑,并无任何得色:“和大人太高看我们郑家了,这次黄河突发灾患,我们也是差点自身难保。”

“天灾当面,人力却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和大人当真是我们荥阳、汴州百姓的救命恩人啊!”

“前些日子大家还商量着,若是荥阳的大堤筑成了,便立碑纪念,将南岸的这道大堤命名为‘和公堤’!以此来感念和大人的恩情!”

和珅用借粮、大堤上刻名字来绑住当地的士绅,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出力。

郑家就用这个“和公堤”的名头绑住和珅。

只要和珅在朝中一天,那么朝廷就不会放弃营建此堤。

“这可使不得。”

和珅嘴里的茶水都差点喷出来,急忙摆手拒绝:“和某人何德何能?”

“这修堤的粮食都是从乡亲们手里借来的,修堤的石料除了朝廷最初运来的之外,都是乡亲们在附近山上自己开凿,以船只运送的,连修堤都是乡亲们自己动的手……”

郑谌一愣,这么一听,这大堤确实和朝廷屁关系没有,都是乡亲们自己干的活。

当然,帐也不是这么算的。

冰盘中的冰块渐渐挥发,房中温度缓缓降下来。

“和大人太谦逊了。”

郑谌已经不是那么燥热了,他干笑着道:“往年荥阳又那么多次水患,朝廷派了那么多钦差来赈灾,可为何他们都做不成此事?从没有一人提出过,要给荥阳修一道石头堤,他们不敢想,更不敢说。”

“也只有和大人,方能有如此胸襟了。”

“没有朝廷的支持和许可,凭百姓们自己怎么可能修起这大堤来?”

朝廷要是不允许,大堤恐怕还没动工,就直接被叫停了。

朝廷要是不出面,更不可能把灾民组织起来,让他们齐心协力地办这件事儿。

“和某人也是仰仗父老乡亲们的支持。”

和珅虽然还在客气,但语气已经放软了:“要是没有如郑老这般通情达理的乡贤,和某定然也是不敢想的。”

轿子人抬人,郑谌哈哈一笑,很有风度地抿了一口茶水:“如此一来,那便说定了。”

“乡亲百姓们就是想给这大堤立碑,人们都管他叫和公堤,和大人你可拦不住民意啊!”

和珅颇为无奈地叹了口气,那别扭的小模样,简直就是一百个不情愿:“既然郑老都这么说了,那本官也无计可施,只能如此了。”

郑谌笑着点点头,又状若不经意地问道:“对了,和大人。”

“现在灾民们都嚷嚷着要卖地,今年黄河水久灌不退,原本的好田都成了斥卤地,根本就没法再种了,灾民们就合计着,把地卖了换粮……”

所谓的斥卤地就是盐碱地,黄河泛滥时,若积水不退,土壤容易盐碱化,就成了盐碱地。

“不能卖!”

和珅突然脸色一正,盯着郑谌道:“郑老可知道,此次朝廷不仅要修堤,还要打坝淤地?”

郑谌一下子愣住了,再也顾不得什么风度:“真有此事?”

良田能变成斥卤地,斥卤地自然也就能变回良田,办法就是引黄灌淤,引黄河浇灌,冲洗盐碱,然后形成新的土层。

对这种打坝淤地,百姓们都有顺口溜,叫‘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这种重新淤的地最为肥厚,被百姓称为‘粮囤子’,原先再烂的地都能成良田!

“那是自然。”

和珅也状若不经意地抿了口茶水:“郑老,郑家一直支持朝廷和本官,所以本官也可以对你们提前透漏一点消息。”

“前阵子大司空差了工部的工匠过来,沿河绘制了荥阳等地的地形,又回去交由工部设计了筑堤的图纸。此次筑堤不是简单的筑堤,还要挖引河、筑月堤,沿河打坝淤地。”

“虽然更麻烦了,但一旦功成,黄河荥阳段沿岸的几十万、上百万亩斥卤田,就会变为上等良田……”

郑谌端着茶杯的手都哆嗦了一下,橙黄色的茶水洒在赤色暗湖绸道袍上,他却浑然不觉。

斥卤田耕一年,累死累活也只能收三五斗粮食,百姓们就是任其荒着,也不愿去种。

但若是淤田,每亩地每年打底都能产两三石粮食,若是上百万亩地算下来……郑谌有些眼晕。

这得是多少钱?多少粮?

郑谌用敬佩地眼神望着和珅,高,真是太高了!

这上百万斥卤田里,有不少官田,一旦堤成,朝廷不知道要赚多少田!

就算其余的那些民田,产粮量翻番后,朝廷收取的税款也能翻番!

这么一抵扣的话,朝廷修这大堤根本就不了太多钱,而且日后每年都能多收好几倍的粮税!

修堤还踏马能赚钱,天下恐怕只此一家了吧??

(本章完)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腹黑三小姐太酷炫 速通从选择猎户开始 夏目君只想活下去 我的门我的窗 修真岁月 飘渺清风醉 锦鲤大佬穿越年代娇养成 人在北美,朝九晚五 亮剑:独自发展,带回个炮兵团 雀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