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官衙封印放年假!蔡京的特殊客人!
西市。
临街的一家商铺二楼,李乾正站在窗后,望着前方大街上火热的情形。
天空中还有一盏大红色的孔明灯随风飘摇,越来越高,仿佛真的要飞到天上去一般。
“此乃鬼斧神工,集天地之造化,富日月之光辉,取山川之钟秀,尽河海之菁华……”
老太监虽然不识字,也没读过什么文章,但这样的话却是张口就来:“陛下真乃天赐之神圣,如此巧夺天功的东西都是信手拈来。”
“沾染上了陛下的真龙之气,这些神灯可飞入天宫,直接到那神仙洞府……”
李乾没理会这些有的没的,而是仔细盯着下方的人群,手中还拿着一份画像,比对着人群中有没有疑似诸葛亮的人存在。
看了半天,他才瘫坐回座位上,无奈叹了口气。
还是没有。
老太监急忙递上一盏热茶,顺手掩上了窗户,谄笑着道:“老爷,其实这种小事儿让奴婢们来办也行,也省的老爷老在这受冷风。”
李乾抿了口茶水,轻轻摇摇头:“你不懂。”
刘大耳当初可是三顾茅庐的,这说明诸葛亮也是有骨气的人。
自己也得展现出对人才的重视来才好。
“老爷,您天天都在楼上看着,万一被眼尖的人从下面瞅见,认出了是您那就不好了。”
老太监畏畏缩缩地望着李乾:“而且老爷您都在这等了好几天,但是那诸葛亮的影儿都没见着……”
李乾也揉了揉眉头,说实话,他现在也一点头绪没有。
“就当出来放松放松了,以后我再往后站站,把窗户再关小点,让那些人看不见。”李乾叹了口气。
现在,朝中的争斗渐渐步入白热化阶段。
要搞掉一个侍郎级别的人物并不容易,尤其还是在六部齐心的情况下更是困难,如今宋乔年依旧安然坐在礼部右侍郎的位子上。
整体局势上,几乎结合成一块铁板的六部依旧占据着上风,无论中书和门下用什么招数,都无法打开局面,撬开一条缝隙。
就算他们有关鹏这个内鬼也不行,六部和蔡京似乎对他有所防备,这种情况下关鹏根本影响不了礼部,更不能左右副考官的人选。
当然,有如今这个局面,李乾也发挥了的不少作用,他在其中推波助澜、煽风点火……不是,亲自上阵冲锋,只不过取得的战果却不怎么理想。
不过李乾也不在乎这个,现在的局面正是他想要的,只要继续往下发展就好。
现在李乾更关心的是诸葛亮的事。
自从那天做出了孔明灯,李乾就让吕布在西市寻了一条热闹的大街,在街上摆摊售专门卖这东西。
李乾让人宣称,这是可以上天的灯笼,比寻常的灯笼要贵出好几倍。
一开始自然没多少人信他,后来李乾让下面雇来的小厮伙计当场放了几个,直接飞上天,当时就引得许多人的惊呼。
随后就迎来了一阵火热期,但买这玩意儿的人依旧不多,只有那些富户才能买得起。
当然,大乾也没有知识产权保护这种东西,而且孔明灯这玩意儿结构也很简单,只要买回去拆了,再有聪明人好好研究一番,多次实验,就能仿制出来。
近来市面上已经渐渐开始有仿制品售卖了,而且比李乾他们这里卖的还便宜的多。
李乾倒也不在乎这个,他的本意就是想让这玩意儿尽快传遍全城,然后再进行逮捕计划的下一环……
歇了一会儿之后,李乾站起身来:“让下面人看仔细点,要是诸葛亮出来,可千万别错过了。”
“是,老爷,奴婢一定尽心尽力。”
“好。”李乾这才点点头,向楼下走去:“回府吧。”
~~
于此同时,蔡府。
自从入了腊月,蔡府上便张灯结彩,日日欢庆不断。
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人进进出出,有人更是值得蔡京亲自来到门口,迎来送往。
今日的蔡府中,同样有这么一出宴会,而且规格还格外的高。
富丽堂皇的厅堂中温暖如春,厚厚的牡丹深紫地毯铺陈,熊熊暖意从地毯下升腾出来,门后一对及腰的古朴的青缠枝莲梅瓶,堂中一只成人大小的血玉珊瑚,暗沉的黑梨木大圆桌,咿咿呀呀的戏子……
“蔡大人老当益壮,这气色可是越来越好了。”
宾位上坐着的是一个身材高大的壮汉,留着一下巴络腮胡,以一张白绢四方平定巾扎着一头黑发,只穿着一件暗蓝右衽单衣,胸口还半开着,隐隐露出布满刀剑创伤的胸膛。
此时是冬天,即便是在这暖室中,也不能像夏天一般。
可这壮汉似乎是体魄强劲,根本不在乎这些,一边欣赏着那些戏子嬉笑怒骂,一边笑呵呵地同蔡京聊天。
“老了,老了……”
蔡京轻轻啜了一口杯中的黄酒,笑着摇头感慨:“本来还没觉得有什么,但今日让朱公爷一比,才醒悟过来,是真老了……”
他自然不敢如这位朱公爷一般只穿着单衣,而是穿着一件中单,外套着一件紫色轻便道袍。
在座的还有宋乔年、韩木吕、邓洵武几人,似乎都对这壮汉非常敬重,一时间吃吃喝喝宾主尽欢。
若有外人在此,就能认出来,这壮汉便是明国的国公,朱能。
他是朱棣最信任的爱将之一,也是一个能征善战的猛将,今年年关,正是他被派到大乾朝廷来,参加朝廷的正旦大朝。
“听说蔡大人又要主持明年会试了?”
明国虽然离着京城远,但却始终关注着京城中的消息,近些日子这边发生的事,朱能心里都门儿清。
他虽然面上粗犷,但心却很细,此刻笑呵呵地对蔡京一拱手:“在下就提前恭喜蔡大人了。”
“到时候还望蔡大人在考场上多照顾照顾我明国的举子们。”
蔡京笑呵呵地点点头:“老夫定会尽力而为。”
他心里门清,朱能说的照顾,可并不是说要多取几个明国的学子,而是要多罢落几个明国的学子。
只有大乾朝廷能开展科举,诸侯国没有科举的权利。
如此一来,诸侯国之中的人才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向朝廷,渐渐造成一种强干弱枝的效果。
而诸侯国们自然不甘心自己国家的英才被朝廷吸走,他们也在不断挣扎,改善选官的举荐制、甚至偷偷进行小范围科举等等。
但不管措施如何完善,还是有不少漏网之鱼,或者说死脑筋的人,非要来朝廷考科举。
这种情况下,就得采取一些特殊手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