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朝奸臣,你让朕怎么当千古一帝

关灯
护眼
第259章 翰林日讲官,吴国战事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但看着桌上和满地的灰尘,连书架上的书本都有被老鼠啃过的痕迹,由此便可知道这里已经许久无人光顾了。

头一次来衙门的诸葛亮并没带什么书童,他打量了一眼这里的环境后,又默默退出了状元厅,去翰林苑的门房借了木桶、抹布等东西,打水了自己打扫起来。

另外两人去的地方虽然稍稍有点人气,但也就比诸葛亮所在的状元厅强一点,而且周围与他们共事的还都是满身暮气的老人。

大多数都是等着退休致仕的那种,还有几个异类官员即便过了退休的年龄,也依旧留在翰林院中,似乎要同这个暮气沉沉的衙门一同被埋葬。

如今的翰林院就是这么的沉寂,这么的一眼就能望到头。

难怪前面的三鼎甲甲早就跑光了,正是朝气蓬勃的状元、榜眼、探,谁又肯甘心留在这种地方,陪着翰林院老去?

对于接纳这三位三鼎甲,朝中的其他衙门,不管内朝外朝都特别热情,特别上心。

在这三人刚刚入职的第二天就纷纷抛来了橄榄枝,只要愿意过去,就能平级调动,甚至可以升一品。

但三人都没答应。

官员们也不怎么在意,往年也是一样的情况,但最长的坚持了多久?不过半年而已。

但这些人不知道的是,从前进入翰林院的三鼎甲只能在暗无天日中苦熬,但这次的却不一样……

就在大臣们等着看好戏的时候,身在紫微殿中的李乾望着手中的奏章,长长叹了口气。

这是一封来自吴地的战报,上面向京城汇报了近些日子的战况。

除夕的时候禁军们已经成功渡江,前阵子会试没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兵围吴国都城,但直到今天还未尽全功。

按照战报上所说,在军中流行的疾病是主要原因。

禁军们常年在北方生活,很难适应吴地的气候。

冬天气候寒冷的时候,他们也勉强能正常作战,但自从开春之后,军中就陆续出现了水土不服、卧病在床等情况。

大批的禁军齐齐失去战斗力,只能暂回江北养病。

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剩余的人马再次南下,经过几次正面作战之后,还是把吴国的主力击退了。

可也只是击退而已。

江南毕竟是人家的大本营,水网密集,四通八达。

此外禁军中还有许多晕船的旱鸭子,根本就不适合在水上作战。

但吴兵们坐上船就能进退自如,禁军们划船的本事拍马也比不上这些从小在水上长大的人,所以只能干瞪眼。

只不过朝廷的禁军毕竟占着人数优势,稳步推进之下,吴国只能坐视他们一步步逼近吴都。

但来到吴都外时,战事又陷入了困境。

更暖、更潮湿的天气让禁军们的战斗力进一步减退,而吴国人则是如鱼得水,借着四通八达的水网不断骚扰,破坏朝廷进军的后勤。

双方一涨一落之下,竟然又僵持住了。

禁军们无法攻破吴都,吴兵们也奈何不了这些禁军。

只是李乾知道,越往后面战事就对朝廷越不利,如果等到了六七月份,天气最炎热的时候,势必会有更多禁军因为水土不服而丧失战斗力。

面对这种情况,近些日子朝中已经有不少文官不断上奏章了。

有的说这是出征的将领们在拥兵养寇自重,必须要催促他们尽快结束战事。

还有的说本来早就可以打完,是这些人太无能了,所以才导致了如今僵持的局面。

更甚者则翻起了旧账,直言这次的出征伐吴从头到尾都是一个错误,朝廷根本就不该管吴国,更不该费如此大的投入,牵扯如此大的精力……

对于前两种说法,李乾持保留态度。

但对于最后一种说法他还是嗤之以鼻。

当然不是因为伐吴的决策是他这个皇帝下的,李乾小心眼才对他们嗤之以鼻,而是因为目前的局面。

朝廷把这三十万禁军一口气投出去,并没有太大的损耗,甚至与往年相比都省下了一大笔粮饷。

因为禁军们的粮草都是从吴越两地取来的。

此外,年后开春,运河化冻的时候,一批批粮船也早已满载着漕粮北上。

即便禁军无法攻破吴国的国都,但他们依旧成功渡过了长江,将长江以北的运河、国土尽数化为朝廷的土地。

至此漕运再次恢复,将源源不断的漕粮运到了运河的淤堵处,供应着当地的民夫开河、通淤。

这还能叫没作用?错误的决策?

只不过经过了快一年的相处,李乾也明白了,有些文官你不能和他去讲道理,越讲他越是来劲。

李乾曾经就吃过这个亏,论嘴皮子,即便是他也很难占着那些文官的便宜。

只要无视他们就好。

李乾这么想着,就将这份战报放到了一边,那些文官弹劾他们的奏章归到了一类。

只不过文官们的弹劾奏章都被批上了一个红红的“阅”字,但后面的这封战报上则被李乾批上了“尽快”两个字。

除了这些奏章,另外一件新鲜事则是文官们对于翰林院的呼声。

近些日子有不少文官都上奏章说,请求皇帝陛下恢复日讲经筵制度。

其中的意思就是大家都觉得陛下你的文化程度太低了,必须要开始学习了。

上朝的时候大家伙都是满嘴的之乎者也,都是高雅的文化人,但唯独到你这就拉了胯了,和你这样的虫豸在一起,如何能治理好大乾?

活一日则学一日,陛下你该有点上进心,该提升自己了啊!

李乾还知道,这不是文官们针对自己,而是他们的传统艺能了。

自从英宗皇帝,也就是李乾的爷爷罢日讲以来,每逢牵扯到翰林院的事情,文官们都要来上这么一出。

刚罢日讲的时候闹的最凶,骤然被冷落的翰林院官员们根本无法接受这个结果,一哭二闹三辞职四上吊,但这些都被英宗皇帝扛下来了。

翰林院的官员们且如此,其他闹事的文官们更不用多说,十个八个都凑不了一盘菜。

见出不了结果,文官们当时也沉寂了下去。

第二次集体性上书则是在李乾的父亲,也就是穆宗皇帝刚刚登基的时候。

大家盼了这么久,终于盼到新皇帝登基,以为终于能正本清源了,终于让皇帝陛下再接受文官集团的教育了。

但没想到,李乾他爹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照着当初英宗皇帝对付文官的手段有样学样,可真是儿子随老子,随的那叫一个像。

文官们的图谋再一次化为泡影。

至于第三次……李乾即将面临的,恐怕就是第三次了。

(本章完)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腹黑三小姐太酷炫 速通从选择猎户开始 夏目君只想活下去 我的门我的窗 修真岁月 飘渺清风醉 锦鲤大佬穿越年代娇养成 人在北美,朝九晚五 亮剑:独自发展,带回个炮兵团 雀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