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话不能明说,反正你懂我懂大家都懂。就是讨吉利,说出来了那就是封建迷信。
他们这儿从几千年前就延续下来的传统,一年开工动土的第一天,要挑一个黄道吉日,全村统一行动,这天哪怕是全村最懒的懒汉,也会在地里从早忙到晚,以期收粮时能谷满粮仓。
简单来说,就是今天越勤快的人,收获时收成越好。
林月曦不知道这传统,听出陈老支书的意思,心里便越发想去地里看看。
林月曦通透,陈老支书也是个会拿捏尺度的人,两一老一少一路没见一丝尴尬,闲聊着闲聊着还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主要是林老支书】。
出了村子后,话题聊着聊着丝滑的扯到几个高中毕业生身上,林老支书像是在看自家有本事的后辈一样,感激的同时更多的是自豪和欣慰。
“如果不是有你,咱们大队今年还会被继续送去上学的孩子可能加起来都不足十个。”
林月曦怔了下,“怎么会?”
无论是她看到的还是听到的,英雄村里的人甚至比许多大城市里的人思想都更进步些,都是主动送孩子去上学,她也是曾亲耳听过长辈对孩子保证‘哪怕家里没吃的也要送孩子去上学’这类的话,怎么陈大爷会说出这样的话?
林月曦倒是并没怀疑陈老支书夸大话的向她卖好或是卖惨,应该是她对村里人还不够了解。
陈老支书走在她稍前面些,没回头没注意到林月曦的反应,还在继续带着痛心的唏嘘道:
“我以前就是跟着···读了几年书,这才能当上村里的支书,我知道知识的重要性。”
“可我这么想没用啊,他们都觉得反正都是在地里刨食,他们也不走远,识不识字有啥子关系,还要浪费那个钱。”
以前读书不容易啊,虽说有文化的和不识字的就跟中间被切开了一样的不在一个层面上的人了,要家里要供出一个读书人太难太难了,读贵、纸贵、笔贵,啥啥都要掏光老百姓的口袋。
不说以前了,就现在出门都不容易,许多人一辈子县里都没去过,人生围着的也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眼睛看的也只是眼前的一亩三分地。
“老一辈没啥希望了,不说老一辈,就现在年轻一辈我们都没敢抱希望,我和大有他们啊,只盼着娃娃们读书识字学会道理后,能走出咱这穷地方。”
期盼着他们只要有一个成功,能回来带带村里。
陈老支书苦笑了声,“我们跟全村为敌一样的压了他们好多年,只是在知青开始下乡后已经有点压不住了,如果这次四个毕业的只能闲着回来上工,我和大有俩衣服都会给人撕巴喽。”
林月曦即可悲于现在令他们无奈的现状,一个人的想法不难改变,可当一群人都同一个想法时,你要想去改变无异于是在撼动大山;
又敬佩他和李大有这样的基层干部,她这么个自个没啥良心的人,很难去想象陈老支书和李大有他们这些村干部坚持在村里的娃娃们读书是顶着什么样的压力,也很难理解他们为何坚持?
他们自个觉得读书重要就把自个家的娃送去就好啦,何必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甚至还和村民结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