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远征欧洲

关灯
护眼
412.第412章 鸩占鹊巢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黑德兰港在21世纪是澳大利亚最大的铁矿石输出港之一。

黑德兰港的水文条件非常优越,港口平均深度约15米左右,可以停靠十多万吨级的矿石运输船。

同时这里的地理位置也非常优越,如果从这里一路往北,距离加里曼丹只有不到2000公里,从海运上说,这简直是近在咫尺。

不过在20世纪初,黑德兰港并没有21世纪的地位,因为皮尔巴拉地区的铁矿山还没有发现,所以这里只是一个渔港,并且因为这里距离传统渔场有点远,没几个渔民愿意跑这么远停靠在黑德兰港,哪怕这里的港口条件其实不错。

20世纪初的黑德兰港,占地面积只有大约一平方公里左右,人口不过百余人,也就是个小村子,甚至因为居民比较分散,这里甚至还称不上小村子。

呃……因为港口里现在只有几个木质码头,现在这里还称不上港口,最多只是个港湾,考虑到表达方便,我们还是叫他“黑德兰港”。

黑德兰港的居民生活与世无争,他们每天只是放牧,或者是打渔,没有创造多大的经济价值,也没有多大的发展潜力,所以西澳大利亚州政府并不重视这里。

这里甚至没有治安官和税务官,要知道在英联邦地区,以上两个官员可是必备配置,基本上只要收到的税能养活这两个职位,那么就肯定会有这两个官员。

但在此时的黑得兰港,甚至都没有这两名官员,可想而知这里的荒芜和落后。

在1919年的四月份,有一大群陌生人在黑得兰港登陆,看他们头上包着头巾和精干瘦小的样子,这是印度人和以前的荷属东印度人。

其实用一大群来形容不太合适,因为人数实在有点多,仅仅是第一艘船,就带来了超过1500人。

1500人!

这等于是黑得兰港原住民的十倍。

这种情况自然引起了当地人的警惕,男人们自发的集中在一起,他们手持武器,用审视的目光打量这群陌生人;女人们则回到家中紧闭门窗,和孩子们一起呆在窗户后隔着玻璃好奇的看向这里。

很明显,船上的生活是枯燥的,那些从船上下来的家伙们看上去都有点脚步虚浮,和本地人用审视的目光打量他们一样,他们也在好奇的看着这里的一切,不管是人还是建筑。

于是简陋码头上就站着泾渭分明的两拨人,他们彼此都防备着对方,没有相互交流的意思。

没有交流当然是有原因的,黑得兰港这里处于无政府状态,没有人有能力代表其他人,人们也不愿意让人代表,所以一旦遇到这种情况,自然就没有人出面交涉。

而刚刚上岸的那些人,他们的头估计还没上来,所以也没人过来交涉。

人都是群居动物,既然是群居,那么就一定少不了交流,如果不交流就总是会发生点乱子。

因为码头实在是简陋,木质的栈道并没有往海里延伸多远,所以黑得兰港的条件虽然不错,但那些远洋轮船还是无法靠岸,因此只能依靠救生艇往岸上送人。

随着登陆的人越来越多,原住民们开始感到不安,因为那些看上去干巴黑瘦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凭借原住民手中简陋的武器已经无法抗衡。

就在原住民们开始感到不安的时候,登陆的人那边也有动静。

一名看上去可能是20多岁,也可能是30多岁的家伙突然捂着肚子左顾右盼,然后就在众目睽睽之下,跑到旁边不远的空地上褪下裤子就蹲下来。

空地!

那里可没有任何遮掩。

但那些包着头巾的印度人没有任何表示,他们甚至连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

而那个随地大小便的家伙也没有任何不好意思的样子,就这么坦坦荡荡的蹲下去,翘起黑黝黝的屁股……

“上帝,这个该死的想要干什么?”一名大胡子原住民目瞪口呆的看了半天,突然把手中的猎枪推弹上膛,然后就怒气冲冲的要过去。

他要教训一下那些不守规矩的家伙,让他们明白这里是谁的地盘。

“比尔,等等,别冲动……”一名身穿军装样式的中年人伸手拽住大胡子。

看那名中年人身上军装的样式,是参加过世界大战的澳新军团,估计这位中年人也是刚从欧洲战场回来。

呃,也对,澳新军团在欧洲作战时,和印度军团曾经有过很多合作,所以澳新军团的战士们,自然知道印度人的德行,尤其是在亲近自然这方面。

印度人其实生性热爱大自然,他们性情率真,天真烂漫,想吃就吃,想拉就拉,哪怕是找不到厕所,哪怕是没有厕纸……

呃……别误会,印度人用左手抹屁股,吃饭的时候是用右手。

算了,咱还是不要说这么恶心的事了……

随地大小便这种事,在印度绝对不是个别现象,哪怕是到了21世纪,在印度首都的街头也不罕见,那么在20世纪初的黑得兰港,那就简直是家常便饭。

于是仅仅是十几分钟,刚才那名年轻人蹲过的地方就惨不忍睹。

好吧,现在如果再想从那边经过,恐怕要跳着走。

面对这种情况,别说是现在已经被气得快要七窍生烟的大胡子,就连最初还保持理智的前军人也感觉难以容忍。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神级游戏设计师从吓哭主播开始 天才特警玩官场 首次穿越撞上氢弹是否搞错了什么 斗罗之五行轮转 重生79之我在美国开银行 人在东京,转世武僧 国产之光:从卖手机开始 大宋风华 LOL:开局解锁天命模板 我被禁区污染七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