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个人的力量有多大?嬴泽不知道。
他只知道自己脑子一抽,了十余年的时间,掌控了军权,安定了边疆,改革了军制,打趴了六国。
五十万联军,毕其功于一役,赵魏楚三国再无力抗秦,齐韩燕选择摆烂,之前对于秦国诸将吸引最大的灭国之功,如今也不过尔尔。
至于原因……当你打赢一个表面强大,实则虚弱不堪的人时,你或许会觉得有些胜之不武,但至少表面上,你打赢了一个强大的人。
但,当所有人都知道这个人很虚,已经被别人彻底打残,甚至病入膏肓之时,伱再对他动手,即便打赢了,又能说明什么呢?
所有人都知道原因,所有人都事先知道了结果,包括你自己,这种情况,你会对完成这件事有多大的期待?
现在,灭国之功,就是这样一种,让秦国的将军潜意识里就有点看不上的东西了。
谁不知道唯一有力量和秦国打一场的赵魏楚已经被嬴泽一战彻底废了?剩下的燕国,韩国,以及躺平摆烂的齐国,说实话,以秦军的战力去打他们,完全就是欺负人,没意思。
另外,秦国与六国签订的各项条约也逐渐产生影响,最直观的便是,六国之间的摩擦,几乎消失了。
而之前被秦国灭掉的赵魏楚五十万人,另一个价值也逐渐显现——平衡国力。
当这赵魏楚三国一下子失去这五十万大军后,刚开始大家可能还没什么感觉,但是有秦国征兵条约的限制,这三国无法重新升级武装军备,时间一长,大家突然发现了一件神奇,却又极为合理的情况。
那就是除了秦国之外的六国,战力水平都差不多了,或者说,之前是燕韩两国弱小,现在,大家都差不多了,倒不是燕韩两国变强了,而是,赵魏楚三国变得和他们一样弱了。
当然,对于这种变化,大家的看法各有不同,比如,在燕丹的眼中,别国变弱了,和自家变强了,是没区别的。
而在赵魏楚三国的国君看来,这就是天大的耻辱了,他们怎么就沦落到和燕韩两国一个水平了?!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楚国带头反抗秦国的和平条约,私自征兵,赵魏两国观望。
嗯,就是观望,也没有然后了。
因为楚国的征兵告示刚刚发出,秦国便派出上将军王翦,率领二十万大军,开赴楚国旧都,同时,嬴泽发出疑问。
楚国是想与秦国开战吗?
若不是,为何征兵?若是,望楚王慎重考虑。
勿忘,乱开战端者,天下共击之!
三句话,引得其余五国接连响应,尤其是韩国,毕竟距离楚国最近,外加,他不赶紧表态,秦国在上党的十万大军就要往他这边来了。
甚至,之前与楚国商量好的赵魏两国也选择了背刺,与韩国一起,质问楚国为何私自征兵。
最后,楚国的征兵计划失败,不仅要向各国道歉,还赔付了秦国二十万大军开拔之资,并且,为确保楚国安危,秦国开赴郢都的二十万大军就不动了,就地屯兵。
表面上是威慑楚国,但实际上是水稻种子培育已经完成,嬴泽正好要找个水土合适的地方种水稻,而秦国天干物燥的,不合适,原本是打算种在蜀地的,但是又考虑到运输问题,在通往蜀地的官道修建完成之前,还是不适合在蜀地大量种植,所以现在先在楚地把基础秧苗培育完成,然后准备过两年于蜀地大面积种植。
另外,种在楚地的水稻也是一个引子,嬴泽很期待这种产量的水稻将会引来多少“心怀不轨之人”,而以那二十万大军的保密性,这个消息至少也得过个三四年才传的出去,那个时候……也差不多了。
最后就是学宫。
有纸张的传播使用,以及公输家终于完成的活字印刷,诸子百家过半都已经迁移到了秦国的境内,因为嬴泽提供印刷术的前提就是,把他们自家的典籍带到秦国的学宫,秦国至少得留个备份,以免各家保管不利,丢失典籍。
可是,典籍教义一直都是诸子百家的核心,直接交出来,还要被嬴泽留备份,导致大部分人望而却步。
而嬴泽也没勉强,毕竟现在时机未到,不好强制,等过几年就好,那个时候,要么乖乖拖家带口的进驻学宫,要么……你懂和平吗?
以上,大概就是嬴泽活了二十多年来改变的东西,原本这些东西的开展至少是十几年后的,但是,函谷关一战,不止大家没想到,嬴泽自己也没想到,原本他以为能留下一半都是运气好了,全灭这个结果……确实没想到。
由于阻力消失了,后续的计划也就纷纷提前,学宫,诸子百家,农事,开荒,修路,商业……
以及最后的……退休。
嬴泽始终相信儿孙自有儿孙福,他不会去做太多超过时代的事情,因为欲速则不达,而且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业,他没必要去抢后人的事业。
差不多就行了。
至于,为什么不去争那个王位,原因有很多,嬴泽表露在外最多的是因为白起,但事实上并不是,或许当时他确实有恨,毕竟是让自己开开心心体验了一番童年的外公。
但后来,经历的多了,也就看开了,放下了。
那个时候,孝文王还在,若是嬴泽有意,还是那句话,他要就给他。
但嬴泽还是拒绝了。
他知道什么是自古无情帝王家,甚至已经感受过了,所以,他不会让自己的子孙后代卷入这种争斗。
或许有人会觉得他如今的权势容不得他退下去,甚至即便退下去,他的后人也会遭到后世皇帝的清扫。
可是,若他开了这个头,他的后人会不会仿效?觉得那个位置至高无上,然后不顾一切的去抢?父子相残?兄弟相杀?
至于什么儿孙自有儿孙福,百年前他的先辈也是这么想的,那个时候的他们,便是现在的他。
他不知道他的后人会是什么样的人,他能做到如今的事业,是他的本事,但他的后人呢?
当一个人的能力与他所拥有的权力以及他所处的地位不相符之时,德不配位,那个时候会发生什么?
他现在的权势,但凡换一个人来做,能有吕不韦的下场都是运气好了,但,他的后人不是他,嬴政的后人不是嬴政,他们叔侄可以相信对方,但不代表之后的人会是如此。
所以他不会去赌。
他会交出分散他手里的权力,着重修名,不在军政上修名,仅在教育,民生之上,他修学宫,也是出于私心。
只要他做的足够好,让天下之人感念他的恩德,那样,他的后人有他的声名护身,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圣人之泽呢?以他做的这么多事情,在这个世界,难道还不够格吗?
这便是他为后人想到的最为安稳的未来。
权力的顶峰向来都不是什么安全的地方,若是他的后人有那个本事,有那个心思,大可以自己去做。
至于能否做到,早已与他无关。
而现在,他在军政上的作为已经足够了,论功,全国上下无一人能与他并肩,论名,就连秦国的名都是他搞好的,论财,国商在他的名下……
他已经将能做的都做了,至于后世如何,关他屁事?
他能操心个一两百年都够意思了,总不可能千百年后的子孙还得他拉着吧?
那就真的是孙子变爷爷了,他还得伺候几代人?
他没那个兴致。
所以,原本计划到四十岁左右的退休计划,现在可以提前了。
……
光阴如骏马加鞭,日月如落流水,时光,转瞬即逝。
雍城。
秦国的旧都虽不止一个,但雍城却是用的最久的一个,即便是现在,失去了作为国都的尊贵地位,已经比不上咸阳的宏伟和繁华,但这里终究是秦国二十余代先祖奋斗之地。
少了雄伟,却多了岁月的沉淀,看起来更加古老,沧桑。
祖庙内。
一个满头白发的老者持着木杖站在中央,边上是十数名两鬓斑白的中年人,以及唯一一个黑头发的嬴泽。
“你倒是还记得回这里来看看。”老者轻抚着案桌,面露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