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道:“萧世兄方才诗有,圣贤千年前出,若能长久,何至于百年无圣人出?故圣人是人,当食五谷,故饿,无误。”
“非也!”一名身着青色儒袍的年轻人说道,见其气质儒雅,眉目清秀,身材修长,比萧钦之高一个头,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彬彬有礼,平易近人中凸显傲气。
拱手道:
“圣非圣,道非道,怎可同言?”
这名年轻人,大家都认识,其名徐邈,字仙民,其父徐藻,乃是吴郡郡学博士。
徐氏祖籍东莞,乃是儒学世家,擅经学。永嘉南渡时,其徐邈之祖澄之与同乡臧琨等率子弟及乡邻千余家,落户于京口。
徐藻为人正直,有浩然正气,又因出身寒门,不擅谄媚恭维,历来得不到重用,遂隐居吴郡,开堂授课,讲授经学,传习“洛声咏”,以点点微薄束脩为生,倒也乐得其所。
徐藻秉持“圣人之道”,坚持“有教无类”,其门下弟子,遍布三吴,其中不乏江东门阀陆、顾等族中子弟,亦有寒门子弟。
寒门子弟大多务实,求“经学”,江东门阀子弟则多学习“洛声咏”。
何为“洛声咏”?
顾名思义,就是洛阳的官话诗朗诵,虽然南北双方互相地域黑,你看不上我,我看不上你,经常用“北伧南貉”等类似的话互喷。
但不可否认的是,东晋朝廷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北人,北人大多沿袭洛阳官话交流,南人要想做谋高位,出将入相,就须得会讲洛阳官话,故有南人于徐藻门下求“洛声咏”。
徐藻虽然隐居吴郡授学,但其落户在京口,故徐邈也是京口人氏,这就相当于后世高考政策,有许多考生,自小随着外出打工的父母于所在城市读书,高考则须得回到原籍参加。
徐邈要想入仕,则需参加晋陵郡定品,因而与好友赵芸菲相约北上京口,提前来北雅集见见世面,混个脸熟。
大家一看是徐邈,顿时心有芥蒂,且不论怎么说,徐藻终归是北人,怎么能去吴郡教学呢?
难道在京口教学,会少了一碗饭吃?
难道在晋陵郡当不得一个郡学博士?
有人讥道:“徐仙民,吴郡山水养人,京口大浪滔天,你于吴郡来,道路可还通顺?”
又有人讽刺道:“吴郡之余京口,亦是圣非圣;吴郡之道之余京口之道,亦是道非道,怎可同言乎?”
徐邈明显年轻了,一时口讷,被怼的不知言语,一旁的赵芸菲斥责道:“圣人曰:有教无类,亦无不可教乎!”
“既如此,何不教蛮夷礼仪乎?”
“嚯!”此话一出,今晚注定是没法收场了,必有一场激烈的“清谈”。
“宜兰”院门口,大有演变成一场口舌之争,萧钦之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顿时眉头一皱,再三缄默,作壁上观。
好在刁逵及时出声了,止住了争论,看着迷蒙的胖老八,笑道:“你们瞧,萧世弟都饿坏了,还是先去惜园,填一填肚子,余下再论。”
意思是吃完饭,在继续论,反正晚上有的是时间。
双方纷纷收嘴,互相瞪了一眼,皆看向胖胖惹人爱的胖老八,投之一笑。
迷蒙的胖老八又莫名当了一回工具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