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4000年到4500年的龙山文化,也曾经出土过一个石磬的实物。
基本上可以确定,石磬这一种乐器,与丝织品出现的时间其实也差不多的。
到了商代的时候,磬制乐器已经较为完备了,商代时磬已广泛流传,为王室宫廷乐队所用。
而到了周代,那磬就更重要了,已经是周礼中一件重要的礼乐器,也是以打击乐为主体的雅乐重要组成部分。
之后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磬都是宫廷礼乐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
直到秦末乱世,一切周礼中的礼乐都在战乱中彻底消失,磬这种华夏传统的乐器,才渐渐消失于历史上。
汉代是磬最后存在的时期,汉代之后这种乐器就再没有出现在“礼乐”之中了。
值得一提的是。
石磬在龙山时代在许多地方同时出现,蕴含了特殊的社会功能和政治色彩。
石磬主要是作为部落酋长召集族人和指挥征战的特殊工具及舞乐的乐器。
作为随葬品,它的出现是很有意义的。
在华夏远古时期,石磬为氏族联监酋长礼教和指挥族人的礼乐器。
据《尚书·舜典》载:“帝(舜)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神人以和,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可以确定,在三皇五帝一直到商周时期,石磬都不是统治者晏享的乐器,而是一种用于祭祀场合的礼器。
《诗经·商颂·那》中说到在“衍我烈祖”的祭祀中,既有“奏鼓简简”,又有“嚖嚖管声”,最后在“依依磬声”中才达到“既和且平”。
这说明,磬乐是祭祀、大乡食等大型典仪不可或缺的声音,且有极强的等级意义。
而《商颂》中记载的,就是商人们曾经生活的样子,是商人的民俗民风。
在商代的时候,磬就已经是十分重要的一种礼乐器了。
而到了周代,由于磬在祭祀活动中日渐显出其突出的地位,统治阶级也渐渐地加入这一乐器的研制中,并将这一乐器视为自己身份、地位的象征。
众所周知,周是一个处处都有礼仪规定的王朝,衣食住行无一不讲究礼。
周人也对当时石磬的悬架,有明确的等级区分。
如:国君――四门都悬挂钟磬,名为宫悬。
诸侯――去其南面的钟,名为轩悬。
卿大夫――只挂于东西面,名为判悬。
士――只许悬磬,而没有钟,名为特悬。
悬磬方向不同名称亦有差异,在东方曰笙磬,列西方曰颂磬。
这一切都为“磬”这种乐器,带来了非常厚重的“身份”。
和后世的钢琴、吉他之类的乐器,地位完全是不一样的。
而且,在龙山文化出土石磬的墓葬中,还出土了同时期的用于祭祀占卜的牛肩胛骨。
卜骨是史前宗教祭礼常用之物,以占卜为主的宗教祭祀活动在这一时期应该是客观存在较为盛行的。
而石磬与卜骨埋葬在一起,这也说明了在龙山文化中,随葬的石磬除了具有打击乐器功能外,还有一种祀神供物的礼乐器性质。
巧合的是,三星堆人也将石磬与祭司物品,一起放在了祭祀坑中。
三星堆人的礼乐制度,似乎也能和中原的远古文化,联系到一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