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元帝刘奭红光满面,这是他登基十四年来,武功最盛之际——而这,也是他接受刘向建议,一力封赏甘延寿、陈汤的真正原因。
朝堂上派系倾轧,勾心斗角,张放暂时到不了这一层面,他不去理会,反正他知道甘、陈二人必有封赏就行了。他现在的注意力,集中在富平侯府的账册上。
张放已是一家之主,他必须了解自己的家底,查阅侯府的账册、地契、奴籍,乃至食邑的税务账目,是一位君侯的职责与权力。尽管张放还没有正式继爵,但当他如期完成服丧之后,没人敢置疑,他将成为大汉最年轻的列侯。
账册是家令张敬臣亲自送来的,装了满满一车。当张放得知这还不到三分之一的量时,实在不知该吐槽木简这种东西的文字承载量太糟糕,还是为富平侯府的家底而惊叹了。
当张放了三天,将账册查看得差不多后,才真正惊叹。
首位富平侯张安世时代,封国在陈邑,食邑在魏郡,初食三千户,后增至一万零六百户,是真正的“万户侯”。每年的租税收入达千余万钱。这是什么概念?以百官之最三公为例,岁俸万石(实领四千二百石),折现也不过才七十万钱!若以粮食做为硬通货换算的话,大约相当于今天六、七百万,而这仅仅只是富平侯一半收入而已。
西汉时期中央的财政收入(以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的情况为例)综合租(税)、赋两项,一年中,国家在这方面的财政收入是130亿钱。
张安世所在的昭宣时代为西汉中兴时期,中央财政达到鼎盛,估计能有150亿钱左右。也就是说,光一个富平侯府的收入,就能达到国家财政收入的千分之一!
富平侯富甲长安,真不是说说而已。
这也就不难理解,张安世曾屡屡上疏,请求不领俸禄。仅此一项,就为西汉政府节省了百万钱。
而到了第二任富平侯张延寿时,巨额家资更令他时刻感受到危机。遂以“身无功德”为由,请求减免食邑户数,并要求迁封国。这是因为魏郡滨临黄河,土地肥沃,是河北最富庶的郡国之一(后世三国时期,袁绍、曹操,都先后以此为都,可见一斑),而张延寿希望能迁到一个比较贫瘠的封国。
在张延寿再三请求下,宣帝最终下诏,迁封平原富平(今山东惠民县),并减去一半食邑之户。
到第三任富平侯张勃时,因陈汤之故,又坐削二百户。第四任富平侯张临临终前,下令将部分家财分为族人。
别人都是一代代积累家财,富平侯倒好,经过四代富平侯不遗余力“败家”,终于将家资萎缩成巅峰时期的二分之一弱。而张放从中看到的,却不是“败家”,而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政治智慧。
张安世受封富平侯是在昭帝时期,一下拿走国家财政收入千分之一,昭帝会不会后悔?就算他不后悔,继任者宣帝会不会后悔?谁都不好说。坐拥国家千分之一的财富,意味着什么?想想普金上台后,俄罗斯的寡头们是什么下场就知道了。
张安世父子当然没见过俄罗斯的寡头们的下场,但他们见过当朝第一权臣霍光的下场。这位汉武帝托孤大臣之首、麒麟阁功臣第一,并将宣帝扶上宝座的昭、宣第一权臣,最后的下场,是灭族!
权力与财富,是招至猜忌之源,霍光的下场,令身为霍光助手的张安世清楚看透了这一点。这也就是张氏自张安世之后,历代富平侯基本淡出权力中心,不再担任朝廷要职,并着力减封,甚至迁封的真正原因。
这种政治智慧整整贯彻了四代,这就是“金张”两族常盛不衰的秘诀。
~~~~~~~~~~~~~~~~~~~~~~~~~~~~~~~~~~~
(感谢凤萌、菜猪、小胖、世界龙、小宝***、萧毅凝、叁生缘夜寞、叁生缘仙帝、xathe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