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脑海里马上就浮现出倭奴国的情况,道:“那里也盛产粮食吗?”
陈景恪摇头道:“那里倒不是盛产粮食,而是有几座储量巨大的金银铜矿。若能获得这些金银铜,可缓解大唐钱慌之困。”
“而且倭奴人野心勃勃不甘居于人下,前隋时期派使者先后两次出使中原。”
“携带的国书分别用了“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东天皇敬白西天皇”这样的称呼。”
“可见他们是嘴上臣服,心中实则以天子自居,这种国家是很危险的。”
李世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事,竟然敢自称天子?还敢和中原王朝皇帝并称?
这直接就触碰到了他的逆鳞,是可忍孰不可忍啊。
长孙无垢若有所思的道:“我记得贞观五年朝廷派渤海郡公高表仁出使倭奴国。”
“因其国主不肯依礼接旨而起争执被困,到贞观七年才得以脱身重回大唐,可见该国对大唐确无多少敬畏之心。”
李世民一张脸已经阴郁的快要下雨了,道:“待新水师组建完成,我必灭之。”
陈景恪却没有那么乐观,道:“倭奴国不同于高句丽,距离大唐太过遥远且只能走水路,想要灭其国很难。”
“如果陛下真的想要征服这里也不是不行,但必须要制定长远的计划逐步蚕食。”
李世民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询问道:“你可有什么办法?”
陈景恪道:“办法倒是有,就是不知道可不可行。”
李世民道:“说,可不可行我自会判断。”
于是陈景恪就把自己的办法讲了一遍:“倭奴国的情况更类似于先秦时期,采用的是分封制。”
“除了国主,下面还有上百个藩属国。有些小国甚至只有我大唐的一个乡大小,各势力征伐不断很是热闹。”
“除了内部不靖,他们还有个外敌虾夷人,双方厮杀数百年仇深似海没有调和的可能。”
“只要我们想,到处都是可操作的机会。”
李世民微微点头,不外乎是煽风点火、挑拨离间,让他们互相争斗自我削弱。
这时陈景恪挠了挠头道:“咱们好像说的有点远了,刚才我想说什么来着……哦,对了,往那里卖大唐独有的奢侈品。”
“买奢侈品需要钱,要么用粮食布匹等物品换,要么拿金银铜来换。”
“倭奴岛上有许多金银铜矿,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开矿,甚至可以派出工匠替他们寻找矿脉所在。”
“这些矿脉就是肥肉,谁家有谁家就会成为其他人觊觎的对象。到时候朝廷在从中引导,很容易就能让他们陷入内乱。”
“文化宣传也非常重要,要在文化上同化他们,为后续朝廷征服这里扫除思想上的障碍。”
李世民再次点头,虽然具体计划有点理想化,但这个思路是没有问题的。
长孙无垢却提出了不同意见,道:“这里离大唐实在太远了,就算打下来也难以长久治理,我以为给他们一个教训即可。”
陈景恪笑道:“哈哈……姨母说的很对,其实这也是今天我来找陛下的目的。”
李世民和长孙无垢都愣了一下,有些没明白他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好好说,到底怎么回事儿?”
陈景恪说道:“陛下要世封刺史的事情,让我想起了家族长辈曾经做过的一个设想,就过来和您说一下。”
冲动之下作出的蠢事儿让李世民有些尴尬,但也不好说什么,只能假装若无其事的道:“什么设想?”
陈景恪道:“天下如此广阔,我华夏文明该如何才能实现对其统治?”
李世民顿时就忘了什么尴尬不尴尬的,追问道:“你族中长辈想到了什么办法?”
自从知道世界的真实模样,他也在思考这个问题,这也是他迟迟不肯有所行动的一个原因。
有些地方距离遥远到,来回跑一趟都需要一年半载,谈何统治?无法统治辛辛苦苦打下来又有什么用?
这会儿有一个可供参考的答案,自然很感兴趣。
旁观者清,一旁的长孙无垢已经从刚才的对话,猜到了陈景恪想要说什么,道:
“分封,把海外之地封给功臣是吗?”
陈景恪佩服的道:“姨母太聪明了,对,就是分封,把大唐无力统治的土地分封给功臣。”
“如此既能实现华夏文明的扩张,又能成全陛下和群臣的君臣之谊,您实封刺史的想法也能换个方式实现。”
“而且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这些权贵离开大唐前往封国,再也没有人能掣肘您。”
“您就可以提拔忠于朝廷的官吏任命流官,真正的大权独揽乾纲独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