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当公公一声举元公的称呼,”张哲对于这个可能是皇帝身边的亲信的突然来访充满了警惕,话里不敢留一点缝隙,“南吴使团之事乃是朝廷政务,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再说学生如今只是个举士,不识政务大体,哪里谈得来这些大事?”
“果然是个琉璃蛋子,”三福笑眯眯,“但是这句话却是必须要回答的。”
张哲猛然心惊,这便是皇帝在问他了,可是他一个小小举士,这种朝廷。看着三福似笑非笑的样子,张哲终于从谨慎的防备中反应了过来。
皇帝殿中臣子无数,哪里轮得到他来操心这种事,看来不过是叫他去攻擂,好拆了南吴人的面子,用的便是他在才学上的名头和“实力”。
这种事还偏偏不能推辞。涉及朝廷体面,又是皇帝直接的吩咐,他没有反对的余地。
但是就擂台上那种万众瞩目、毫无遮拦的场合,委实不适合他的“才学”施展。
“学生觉得,南吴国的这擂台应是办不了几日了。”
三福满意的点点头:“这话说的就对了,咱家也是这样认为的。就是不知这南吴国的擂台办不了几日,却到底是哪一日啊?”
竟是不给张哲一点浑水摸鱼的机会。
“大约.,”张哲的心里飞快的盘算着,突然此刻天空中一阵雷响,淅沥沥的秋雨漫天而下。
“得,天爷也在助咱们,”三福呵呵一笑,作为老长安,他对长安的天气也是了如指掌,“长安这中秋雨要么不下,要下起码也有四五日的功夫。南吴人的擂台也要歇息几日,天晴之日便去扫了那台子,可好?”
他却不知道张哲正在心里大呼侥幸,直说天不绝我,这雨下得好、也下得妙!
等到雨过天晴是绝对不可能的,张哲需要的就是下雨天,将擂台从露天转到室内去。
“依学生看,南吴人的擂台最多只能开到明日或者后日。下雨算什么,商楼里须不下雨。学生就怕南吴人明日不肯来。”
张哲一开始的犹豫,是被三福看在了眼里的。
而这雷雨来得太过凑巧,刚好三福拿皇帝隐隐一逼他,这救命的雨便来了,张哲立即顺着台阶下来,更表示明日就会去挑了南吴人的擂台。
在三福看来,这个小子虽然喜欢躲事,但只忠君这一条便极为可取。
“放心,咱家会让他们明日乖乖的在商楼等着。便是其余五国的使臣,咱家也会替你邀约到场。届时,也让他们看看我大郑朝的文华天宝。”
其余五国?
张哲忽然想起一个事来,他听说六国驻郑使团中人才济济,也不乏各国的状元之才。
既然要拍皇帝的马屁,最好把马屁拍到极致!
他忽然冒出了一个念头。
“公公,学生听闻六国驻长安使团中藏龙卧虎,而一日太长,若只南吴一家,学生恐难尽兴。不如将诗、文、书、棋、算、画都做过一场。学生也好安心下来备考。”
“哎哟!这话听着就舒坦,豪气!”三福笑得开心,忍不住拍起了手,“你可别自称学生,也是有散衔的人,了不起谦虚自称一个小臣就是了。好,好,好!六国的人,保准替你约得妥妥帖帖的。”
临了,三福忽然又叮嘱了他一句。
“这六国的人里,可不是只有君子,小人也不老少。你若有知根知底的、才学也不差的好友,便也带上几个,不说助威,便是有些不屑或不好说的话,就由他们来替你说一说,免得被他们用话拿住。”
以张哲的脸皮厚度,哪个能用话拿住他?
可张哲心中一想,老太监也是为了自己好,当即就想起了江上央,除了脸皮不如霍炳成厚,倒是他身边唯一拿得出手的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