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路军和东北路军皆被击退,分进合击之策被粉碎,明军主力——西路军也不敢再冒进,扫北大将军常升下令全军屯守在保定府境内,一面向朝廷汇报军情,一面派人去查探北平军的分布情况。
中路军不前进,后路军很快也就前来与之汇合,明军主力上升到十三万人之多,连营近十里。明军如此集中,北平军暂时也不敢冒然进攻。北平军倒是时常用火炮轰击,不过明军总是死守不出。两军对磊,战局就陷入了僵持之中。
如此僵持了四天,明军虽然被炸死炸伤数千人,不过常升却还是十分能忍,即不攻也不退,似乎是在耗时间。而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由于火药和炮弹都是十分难得,万磊见轰击数天都无大战果,也就下令暂停炮击。
二月末,明军阵营中终于迎来了一个特殊的“使臣”,这个使臣是一个被俘的小千户,从北平军军营里放回来的,并给明军方面带来一个消息:北平军愿意用几位侯爷和驸马,跟明军交换一些人。
常升乍一听到这个消息,不禁怀疑自己是在做梦,因为北平军要的那些人都是一些小百姓,正确的说是原兵部职方司主事焦玉和原御使杨士奇两人的家眷。而用于交接的却是平西侯沐晟,驸马都尉王宁等高级降将。
用侯爷和驸马来换一些平头小百姓,这跟拿黄金来换石头没啥区别了,这也难怪常升不敢相信。他仔细地盘问过那个小千户,得知北平军方面很有换人的诚意,并非开玩笑,这才信了七八分。
信归信,不过战场上换俘这种事不是常升可以做主的,他只能马上向朝廷请旨,至于朝廷是否同意换人,他也没法打包票。将在外,君令还得受,大事都要向皇帝汇报,圣旨下来了才能依旨办事,这也是明军与北平军的差别之一。
其实,万磊之所以提议以人换人,是因为明朝这一次学精了,派出很多锦衣卫去监视和保护那些从军出征的文官和武将们的家眷,潜伏在明朝境内的精忠卫难以把人弄到手,所以不得不出此下策。
当然,在万磊的眼中,这些侯爷驸马之类的俘虏并不比平常人高贵,拿他们来换人,也算是废物利用。不过明军方面有回复,万磊的心中更是冷笑不已,他看出来了:朝廷不信任前线大将,不但派御使下来监军,凡事都要上面指示,等到上面指示下来,直怕这支军队早就玩完了。
不过万磊也不急,毕竟明军属于客场作战,时间拖得越久,对他们越是不利。这一拖,就拖到了三月份,梅雨时节再次降临江南,金陵城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引人愁思不断。
与这糟糕的天气一样,明朝上下各级官员的心情也是非常糟糕,因为北方屡屡传来败绩,皇帝雷霆大怒,下面的官员个个人人自危,生怕被怒火殃及。最倒霉的莫过于兵部尚书齐泰,他这个国防部长当得实在是不称职,所以天天被底下的言官弹劾,要不是建文帝保着,他早就滚回家种地了。
这天一早,例行的朝会在奉天殿上举行,朝堂上依旧是吵个不停,却吵不出一个对付北平军的方略来。文官方面要求建文帝给前线的将士们施压,要他们发扬不怕牺牲的精神,早点去跟北平军玩命。而勋贵武将方面却不乐意了,纷纷表示反对。
“你们这帮读书人只会乱嚷嚷,上阵厮杀的又不是你们。”这是勋贵武将们集体的心声,总之意思非常明显了:谁想送死谁去,老子不去。
武将们纷纷表示不能出战,建文帝头疼不已,他虽然是九五之尊,不过说白了就是孤家寡人,如果没有小弟帮忙打下手,他也没本事治理整个国家,现在武将集团“官怨”沸腾,若不加以安抚,恐怕他这个皇帝的位子也当快当到头了。
除了武将们愤愤不平之外,文官集团内部也开始分裂,一派是以齐泰为首的主战派,该派人数虽不多,却都是重量级的,包括吏部尚书方孝孺,工部尚书黄子澄等高官。
另一派是以户部侍中黄观为首的主和派,这一派人多势众,多是各部的五六品堂官,还有科道言官。这些人主张暂时谈和息兵,与民休养生息数年,待朝廷元气恢复之后,再一举兴兵剿灭北平贼。
事实证明,以说的不等于就是能干的。所谓因时制宜,形势往往都会比人强。义愤填膺且慷慨激昂的主战派不见得就是多么爱明朝,而那些忍让退缩的主和派也不见得就是卖国。
然而,朝廷内还是主战派占上风。主和派的头头们的上书刚送进宫,第二天就被叫出来领骂,怎么难听怎么骂,就差没被骂成是秦桧了。被骂之后还被降职罚俸,说是“以为不忠之戒”。
即便是降职罚俸,还是没能吓怕主和派干将们,他们吃一堑长一智,不再明着上书要求息兵止争,而是把枪口转向了兵部,并集中火力弹劾兵部尚书齐泰,总之就是要把齐尚书赶回家才甘心。齐泰当然不甘心回家抱孙子,马上组织反击。
主和派骂主战派丧师无能,主战派骂主和派不忠不义,这样一来,本来的意气之争就转变为派别之争,文官集团的两大派系开始对咬,勋贵武将集团也来凑热闹,一时间,朝堂上的热闹程度跟菜市场有得一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