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修路修桥,方便百姓。
8.王府出资,村村立碑,碑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保证每个愿意学习的人,都能有书读。
9.发展农业,维修水利,一千名老农,逐村教授农耕经验。
10.发展养殖业,给百姓发放猪、鸡、鸭等,教授养殖经验。
11.王府出资,由孙思邈带领一千郎中,逐村进行“义诊。”
12.王府出资,免费给百姓发放桌椅板凳,为百姓修缮房屋。
13.设立养老院、孤儿院,为孤寡老人、孤儿提供一个家,并在孤儿适龄时,教他们读书
14.通过活字印刷术,大量印刷《百家姓》、《千字诗》、《三字经》等科普读物,免费发放给百姓。(当然这也是李治刚刚“创作”的)
数日后,李治又视察军营,并现场烹饪了“红烧肉、”“杀猪菜”等猪肉美食,与士兵们一起进餐,并颁布了四条政令:
1.“军婚“,必须有士兵同意方能离婚,不能战场上拼死拼活,战场下又寒了士兵的心。
2.定期由官府,士绅组织慰问军队,增加军民感情。
3.军队副手由部分精明强干、受过李治爱国主义教育的私塾先生担任,教士兵读书,识字,解决士兵生活上的问题。
4.设立“医务兵”,由身体强壮、和李治学习过战场急救的郎中担任,照顾士兵身体。
数月后,李治的政令得到了有效的贯彻。
晋阳城内,交通井然有序;许多村里都修了通往晋阳城的大路,过河有桥,方便了许多;孩子们人手一本,在读《百家姓》、《千字诗》、《三字经》,有些读书人在村里的石碑下,读着加了标点符号的《四书五经》,很多疑难问题,瞬间得到解决。
老百姓家里粮食长势喜人,鸡鸭猪越养越肥,每天还有鸡蛋吃,李治承诺,等到过年,他会让王府中的厨师,逐村教百姓做红烧肉、杀猪菜等;很多老百姓的病,被“活神仙”孙思邈带领的郎中治好。
孤寡老人、孤儿都得到了安置,吃的饱,穿得暖。傍晚,老百姓一起搬着晋王府免费发放的板凳,坐在村口的大树下唠嗑,感觉生活很美好。
而李治在一次视察农家后,就发明了漏勺、瓢、案板等厨房用品,并教会晋王府厨师做煎饼、油饼、油条、炒菜等,又通过王府厨师交给百姓。百姓厨房日益丰富,饭食也更加可口。
李治的政绩得到了皇帝和诸位大臣的肯定,《百家姓》、《千字诗》、《三字经》等被列为入学童子必读书籍;人行道、交通管理员、设立“义仓”、村村立碑,刻写有标点符号的《四书五经》、养老院、孤儿院等创意,更是被朝廷借鉴,全国推行;军婚、定期慰问军队、军队里设立私塾先生、医务兵,更是受到了军方的强力支持,也在全国推行。桌椅板凳等家具,漏勺、瓢、案板等厨房用品,煎饼、油饼、油条、炒菜等,也通过晋阳,逐渐传遍全国。
李治的名字也第一次,由深宫逐步走向了朝堂,走向了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