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将计就计,荀攸反说荀谌
两次争夺徐州失败,又在淮南中了郑平的诡计,曹操痛定思痛下,自知以前对荀彧的大局筹谋过于轻视了。
倘若早按荀彧的布局方向去努力,哪还用去考虑让天子迁都的事。
天子在手,迁都不就是一句话的事吗?
曹操想明白了。
郭嘉和戏志才虽然有智术,但毕竟只是寒门士子,又没多少家族底蕴。
再加上作风过于浪荡,郭嘉和戏志才在这颍川士人中时常被诟病,压根就不能凝聚颍川士族之力。
让郭嘉和戏志才去跟郑平斗,郑平甚至都不屑于跟郭嘉和戏志才在术上争锋,开局就是大势碾压。
北海郑氏在士族中的影响力太大了!
以术破略,就如同木枪破铜盾一样,除非双方的智力有明显的层次差距,否则是不可能以术破略的。
想要破郑平之谋,曹操能寄希望的,只能是颍川名门之后、能凝聚整个颍川士族之力的荀彧。
以大势对大势,才能扼制郑平替刘备谋划的大势。
因此。
在荀彧提出去关中散布童谣时,曹操没怎么多想就答应了。
董贼焚洛,天罚长安。
颍川龙兴之地,必出中兴之君。
这是荀彧替曹操谋的势,属于战略层面的大势。
如今关中大旱,士族豪强囤积居奇,谷米豆麦售价疯长,哪怕刘协亲自登台祈雨也改变不了关中乱象。
纵然张邈和陈宫多智,也无力扭转残局。
说到底,张邈和陈宫在关中,也只是一群外来者,名望影响不了关中的豪强士族。
倘若张邈和陈宫在兖州,或许还能凝聚兖州的士族豪强,一起平抑物价,共渡难关。
而吕布,更不可能有办法应对关中旱灾这种突发险情。
刘协迁都,已是必然!
而曹操要做的,就是一鼓作气将刘协迁徙至许县,达成荀彧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核心战略。
曹操不再迟疑,一面遣人去长安散布童谣,一面整肃兵马,打通许县至潼关的关卡驿站,用以应对突发变故。
而在青州。
荀谌乔装易容,自涿城下渤海郡,诈称寻亲访友,在乐安国的临济城寻到了荀攸。
“公达,数年不见,一切可好?”在荀攸的惊讶目光下,荀谌卸下伪装。
荀攸吃了一惊,连忙关门将荀谌迎到了后院,行礼问道:“叔父如何知道攸在此处?”
荀谌端起桌上的白水,大口大口的饮下,随后轻轻擦拭嘴角的水渍,笑道:“我自有打探你的办法。”
荀攸欲言又止,眼色多了几分复杂。
顿了顿,荀攸开口询问道:“叔父来此寻攸,不知有何要事?”
荀谌笑问道:“公达,我听说你领了蜀郡太守一职,为何一直留滞在青州?”
荀攸不假思索地道:“蜀中栈道被毁,难以入蜀。”
荀谌大笑:“公达何故欺我?栈道被毁,尚可走荆州水路入蜀。叔父猜你在青州,定然是有择主之意。”
“不知这天下群雄,谁有资格入公达之眼?”
荀攸顿了顿,斟酌道:“攸才疏学浅,不识这天下英雄。”
见荀攸说话迟疑,荀谌知道眼前这个在族中才智俱佳的侄儿,定然是藏有心事跟自己有疏远之意。
于是荀谌直言道:“公达,叔父也不瞒你。”
“这才来青州,是因为大将军听闻公达之才,愿以尚书一职虚位以待。”
“公达徒留青州无益,不如随叔父去涿城,以公达之才,定能助大将军统辖百官,匡定汉室。”
荀攸没有立即回答,而是静静的将坛中的酒水倒入酒樽之中。
看着清澈如泉的仙人酿,荀攸静静开口道:“袁大将军麾下,贤士如牛毛,又岂会寻不到一个可以统辖百官的尚书之才?”
荀谌笑道:“大将军麾下,虽然学者有如牛毛,但能论大势、有统辖之能的却少如麟角。”
“然,统辖百官者,必然是德行俱佳、又能明大势之人。”
“许攸、郭图、逢纪、审配、辛评、辛毗等众,虽有奇才,但皆不是尚书之才。”
“许攸性贪、郭图性嫉、逢纪性直、审配性专,辛评辛毗虽然忠厚但巧辩不足,其余人等,难堪大用。”
“反观公达,忠正能谋,能抚内外,如晏平仲善与人交,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论德行才智,谁又能比得上公达你呢?”
荀谌的盛赞,并未让荀攸惊喜激动。
看着侃侃而谈的荀谌,荀攸的眼神更复杂了。
“叔父之言,过誉了。”荀攸静静的晃着酒樽,也不畅饮,只是在看这酒樽中晃荡的点点涟漪:“荀氏一族的族人,大半都返回颍川了吧。”
荀谌的脸色瞬间一变,语气也变得有些忿忿:“哼,一群贪生畏死之辈。跟着曹操能有什么好处?”
“兄长虽然年长于我,但对于大势的判断却不如我。”
“有袁大将军在,却偏偏要去助那个阉宦之后。”
“兄长不仅不耻与为伍,反而还将荀氏族人给召了回去。”
“若非如此,我又何至于在大将军面前唯唯诺诺,不敢轻易献策。”
“公达,我知你素来跟兄长的理念不合,因此兄长选择辞官回乡,而你选择了聚忠臣义士密谋诛董。”
“如今纷乱之世,选择一个明主才有助于家族的传承延续。”
“很显然,大将军才是当世最有可能扫荡诸雄的那个人。”
“若公达前往涿郡出任尚书,以我叔侄之能,定可力压许攸、郭图、逢纪等人,届时天下一统,你我皆会名留千古,再佑荀氏四百年。”
荀攸看向慷慨陈词的荀谌,不由暗暗一叹。
虽然自幼跟荀彧的观念不合,但荀攸是认可荀彧将荀氏族人迁徙回颍川郡故地的。
袁绍虽然当了北朝大将军,但并非能王霸当世,让群雄慑服。
青徐扬有刘备,兖州有臧洪,豫州有曹操,荆州有刘表,益州有刘焉,关中还有天子刘协及吕布、张邈、陈宫等文武公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