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会写诗的朱高煦杨立山临走时,朱高煦笑道:“杨武十九岁了吧?”
杨立山不好意思扰扰头,确实年纪有点大了。
“盛坚有个妹妹十六岁,年纪也有点大,我见过一面,长的不错——”
杨立山马上喜道:“但凭殿下做主。”
朱高煦哈哈大笑,帮杨立山的儿子又搞定了婚事。
送走杨立山后,朱高煦来到后面的书架上,他很少关注朱高煦的书架,最近因为要拉拢部下,所以让井盛调查写了个名单放在这边,今天突然发现朱高煦这里很多古书。
明史说朱高煦不学无术,实际上黄刚过来后,发现朱高煦不但识字,还挺有文化的。
比如这里就有很多书,他前几天随便找几本翻翻,都有朱高煦看过的影子,然后他脑海里会出现很多以前的记忆,这证明朱高煦根本不是不学无术,肚子还是有些货的。
朱高煦从书架里抽出一本书,然后翻开中间,拿出一张名单。
上面都是他身边文官和大将的情况。
谁有女儿儿子没嫁娶,谁有姐妹兄弟是单身,都清清楚楚。
朱高煦现在就是乱点鸳鸯,把这些单身的部下子女,兄妹都串连到一起,让他们各自成亲,从而全部牢牢绑在自己的马车上。
朱高煦看了会,发现王斌的女儿十二岁了,再过一两年就可以嫁人。
侯海的儿子十三岁,过一两年,可以介绍他们结亲。
看了片刻名单后,朱高煦记下几对一两年左右能成亲的,准备寻着机会,与部下们谈谈。
在把书放回书架时,不小心碰掉了边上另一本书。
朱高煦捡起来看了下,《黄庭经》?
这是什么鬼?
刷刷刷,就在这时,他脑海里关于这本书的记忆又缓缓出现。
“我拷。”朱高煦不可思议大叫:“朱高煦还会写诗?”
他打开诗集,里面同样夹着一张宣纸,上面写着一首诗,正是朱高煦去京师前写的。
《洞天秋望赐周玄初》
蓬莱宫阙涵清秋,羽客临风闲倚楼。
海天一碧湛杯水,尘埃九野分中州。
云里仙归鸣佩玉,紫凤琪园自栖宿。
遥瞻西极半林青,知是瑶池桃未熟。
朱高煦连读几遍,脑海中的记忆越来越清晰。
任谁也想不到,外表粗野,行为鲁莽,在京求学时碌碌无为,名声狼藉朱高煦,居然会写诗。
连穿越过来的黄刚,也是在看到黄庭经后,才涌起了这段记忆。
此刻他的记忆已经越来越深刻,无数往事在脑中闪过。
明史和后代学者几乎没人提及朱高煦会写诗,但他做的事情,总会记入历史,所以他写的诗也无法抹杀。
朱高煦这首诗放在唐宋时代,可以说写的中规中矩,甚至一般,但放在明朝,绝对也算摆的上台面。
这样的事情,后世后代,居然很少人提及。
反而朱高煦反叛中的狼狈和蠢笨被写的入木三分。
所以说,取得天下至高无上的话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不知道在你死后,那些不喜欢你的史官,会在史记中把伱写成什么模样。
关于这首诗的记忆越来越清晰,朱高煦就觉的这朱高煦越有趣。
周玄初本名周玄真,浙江嘉禾人。十二岁于嘉兴紫虚观出家为道士,师事杜道坚弟子李拱端,受劾召鬼神之术。
杜道坚可是宋末元初的著名道士,号南谷子。(他的传奇事迹书友们可以自行百度,这里就不水字数了)
而周玄初就是杜道坚的徒孙,接着又复从曹桂孙受灵宝大法,又从步宗浩得五雷秘文,祈雨疗疾皆有效验,享誉元明之际。(周玄初在元明两朝,以祈雨闻名,比现在人工下雨还灵,就这么神奇。)
洪武元年(1368)京师旱,左司郎中刘允中把周玄初请到京师祈雨,周玄初设雷坛于治城山,然后做法,末几,果然大雨倾盆,解除京师旱情。
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朱元璋召天师张正常和周玄真入朝,赐宴于光禄寺。洪武四年(1371)又召至京师,赐坐并咨问雷霆所以神速御用。
周回答说:〝天地之音无逾阴阳者,因其运转,,故有神,神与人合者也。雷非人无以知雷之天,人非雷无以知人之天,天人相孚,本同一理尔〞。获得明太祖的赞赏。授领神乐观事。周玄真最初主持丹霞道院,后住持常熟致道观,在丹霞密林中构筑来鹤轩,披鹤氅衣,手执黄庭经一卷,焚香默坐,人称鹤林高士。
简单说,周玄初是朱高煦的偶像,朱高煦居然向往长生仙术。
原历史在永乐四年,朱高煦又写了一首关于周玄初的诗,但这次肯定不会再有了。
朱高煦是非常崇拜和喜欢周玄初,之前在京师时,就专门去常熟致道观拜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