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他所想,朝廷在连续四省大败之后,加上也是冬天快到了,暂停了攻势。
或者说,朝廷正在征集兵马,也没有力量发动新的攻势,又或者朝廷以为,只要拖延下去,以举国之力,早晚能拖夸朱高煦。
当然,之前靖难中也是如此,朝廷和燕军中间打打停停,不然也不会打几年时间。
所以自四川中江大战结束后,整个永乐四年一片安静,两方形成暂时的默契,罢兵休整。
十一月下旬,朱高煦从前线回到云南,主要的作用是稳定云南军民和百官的心,毕竟他统兵在外,如果长时间不同,怕引起更多无聊的猜测。
朱高煦回来后,先召集文武官员,了解下云南现在基本情况,还能征发多少兵马?年可供多少粮?民间的宣传工作做的怎么样?
布政使侯海向朱高煦禀报,大王的税收政策,出现了问题。
朱高煦赶紧问:“哪里出问题了?”
问题越早出来,越好,这也是他为什么现在要弄税改的原因,可以在统一全国之前,还能改。
侯海道:“下官就以云南的军田来打个比方?”
云南都司原有军田一百二十万亩,朱高煦带进汉王三护卫,在云南招募佃户,屯田练兵,经过几年时间,现在军田加汉王的田,已经有一百四十六万亩。
明初的军田税粮比较重,每亩一斗。
到朱棣登基后,改为一斗二升。(注意,不管你的产量高低,按数实征。)
按这个标准,假设云南一百四十六万亩田,按原来朱棣的标准云南军田可收税粮为十七万五千石。
朱高煦后来取消了明廷的税收方式,因为明廷军田原来的方式很亏种田军士,朱高煦要拉拢基层军士必须要改。
此前明廷规定,军田前三年,每正军一名,受田一十二亩,纳租六石。
十二亩田的租金(税)就达六石,假设亩产二石,共二十四石,就要交四分之一为租(税)。
这是前三年的,三年后,改为每亩一升二斗,听起来好像降租(税)了,但“每分田(五十亩),正粮十二石为本军自支。余粮为本卫所官军俸粮。”
假设伱有五十亩,年产一百石,种田的军士只能拿十二石自支,平均每亩只能拿两斗四升。
再除掉税粮(租金),其余交给单位(卫所),说是俸粮,在明中后期,就基本等于全是给高级军官的。
所以按原来的算,明军每亩田只能拿到两斗四升,朝廷收税十七万五千,大头归高级军官(各卫指挥和千户级)
现在朱高煦改了,收税一成,不按实数收,按成数收。
你亩产多少,我只收一成。
假设亩产两石,云南一百四十六万亩军田,朱高煦可以收税二十九万两千石。
另九成归军士,军士们每亩可以得到一石八斗。
看看,朱高煦这么收税法,不但提高了朝廷税收,更是大大提高了军士们的收入。
简直就是爆增。
当然,这种情况下,高级的军将,特别是指挥级,和千户级利益会受到重创。
原本朝廷从每分田(50)亩中,税收和军丁自支十二石外,都算俸粮,由他们分配。
朱高煦听到这里,还沾沾自喜,看,我的税收多好,朝廷多税,军士增收。
不过等侯海一解释,才知道大事不妙。
朱高煦的收税政策,出现三个问题。
一,普通军士收入暴增,二,高级军官利益受到侵害(但这时还不明显,因为扣克粮饷,吞占普通军士利益的事,到明英宗之时,土木堡前后才大批量发生,现在大部份高级军官还不敢干这事,这也是现在军队战斗力比较强的原因之一吧。)三,朱高煦还要额外的发军饷,多一项支出,这意味着,朱高煦多收的税,又发出去了。
侯海这时道:“按朝廷原来收税方式——’余粮为本卫所官军俸粮’多下来的粮,是用以抵官兵们的俸粮,朝廷只需支付少量的铜钱和盐。”
“大王没有余粮这项,所以现在另外要支出大量的银钱和盐,原来的高税收,直接就填补了进去,甚至还要补贴。”
“今年全年,云南军田收税近三十万石,军将俸粮支出四十多万石,王府除了税粮用完,还倒贴了十多万石,一进一出,就是四十多万。”
“。。”朱高煦郁闷的看着侯海,
这真是个大问题,若不是正好趁休战时回来一趟,改天发不起俸粮,真是要出大事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