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举国之兵
四月中旬,朱高煦在巴陵的消息传到了武昌。此时的朱棣,刚刚进入武昌府江夏城。
巨大的龙船缓缓驶入,朱棣站在船头,表情严肃且充满自信。
此次朝廷前后用了大半年时间,从陕西、山西、河南、江西、北平、山东、直隶、浙江加京营,八省一京征调了八十多万兵马,加二十万民夫,囤结粮草上百万石,几乎是举国之兵来打湖广决战。
平汉布政使司已经设到武昌,金忠为布政使,全权负责筹备军械粮草一事。
大战即将来临,朱棣却感觉手下将领不够用。
靖难中他部下军将如云,几十员大将任他挑选,现在逆子起兵后,一年不到,他想用人,已经有点捉襟见肘。
因为北平和京师方向留了一些重要将领,陕西宋晟和张武还在。
现在跟随他在湖广的,只有大将朱能、火真、王聪、陈志、李浚、吴达、和允中等廖廖几个在靖难中留过名,其余都是靖难后提拨的,历史上也没啥名气。
吴达在靖难前是北平七卫中,济阳卫指挥使,也算燕王老部下,靖难时,朱棣成立五军,朱高煦为前军左副将,吴达为前军右副将,两人算是搭档。
但吴达一直算是燕王的人,靖难后徐忠、丘福等联名举朱高煦为太子时,吴达没有参加,还疏远了朱高煦,这也是朱棣要把他带出来的原因。
和允中和他的情况差不多,靖难时也为后军左副将,与朱高煦没啥交集。
两人在靖难中就是前军后军副将,地位比较高,当时薛禄、谭渊等都不如他们,原本靖难后都有机会封爵的。
但靖难中东昌之战,北军被盛庸打的惨败,张玉战死,吴达和和允中都犯了大错。
一个当时不能及时领兵冲上前支援张玉,一个在北军撤退时做断后没有守好,使的北军大败,损失惨重,算是靖难中北军最大的败仗。
北军经此之败后,以后南下都不敢走山东,全由徐沛绕过来。
而东昌之战,也是靖难中朱高煦没有参与的少数几场战役之一。
往事徐徐浮现,此时朱棣脑海里全是靖难时的画面。
逆子在靖难中是立下不少功劳,但这也不是你起兵造反的理由。
俺能在靖难中获胜,是因为俺是真命天子,靖难中几次大风助俺,这才是俺胜利的缘由。
你还真以为全是你打下来的天下?
朱棣想到靖难中刮起的几次神秘之风,突然心情又兴奋起来,俺是真命天子,上天一定还会助俺。
想到那些神风,朱棣心情好了很多,对此战的信心也变的更大。
这几天陆续有消息从巴陵、长沙那边传来。
逆子在湖广的兵马只有二十多万,三十万不到,还分守各地,因为逆子非常看重地盘,每打下一处,都要派兵固守。
他举国之兵,百万之众,逆子就是以一敌千都没有用。
上午,朱棣进入江夏城。
然后召集各地守将议事。
次日一大早,各处守将纷纷来到江夏。
等人到齐后,众将参拜过皇帝,朱能告诉皇帝,朱高煦就在巴陵,居然没在长沙。
朱能说他事先故意沉船,断叛军水上运输通道,原本以为朱高煦会带兵北上,带大量辎重和民夫走陆路,那种情况下,官军可以倚仗兵马之众,在野战中决胜叛军。
但没想到朱高煦没上当,居然窝在巴陵不出,且派兵驻守四周府县,摆出一副静观其变的架势,这和朱高煦起兵之初,势如破竹的三路进攻,截然相反。
朱能想了想:“俺觉的,朱高煦的叛军,火炮、回回炮(投石机)等重型兵器比较多,非常依靠水路。”
“他从云南进广西,进四川,进贵州,全部都要利用水路才能快速推进,失去水路运输,他的火炮优势会荡然无存,能不能及时参与野战就是很大的问题。”
边上王聪这时道:“很快要进入梅雨季节,到时湖广到处泥泞,叛军没有水路走,火炮会寸步难进,朱高煦是聪明人,可能还是指望我们去主动攻城。”
朱能马上道:“咱们在广西吃过一次亏,不可能再去主动送上门,被他的火炮白打。”
朱棣听着皱眉:“逆子的火炮真有哪么厉害?”严然有点不相信。
毕竟他自己也用过洪武大炮,这玩意野战中没啥大作用啊,吓吓人提振士气而已。
朱能闻言,顿时想到广西惨败,他涨红了脸:“陛下,叛军不但火炮比咱们的厉害,而且非常多,朱高煦那边最少几百门火炮,一打起来,众炮齐发,惊天动地,若是步营太过密集,一炮就是死伤一片呐——”
朱棣半信半疑,感觉朱能在为广西惨败找借口,但毕竟是心腹重臣,也不好说什么。
“俺这次随军带了两百多门洪武大炮,应该可以好好教训教训逆子。”朱棣道。
朱能嘴角微张,想说咱们的火炮,好像没叛军的厉害,但又不想扫皇帝的兴,看朱棣很高兴的样子,只能咽了下去。
此时大厅里的诸将,基本都希望官军守武昌,等叛军来攻。
但朱能断了水驿道,反而让朱高煦停兵不前。
而朱棣这人,以他的靖难中的表现来看,此人天生喜欢进攻,从不主张防守。
更何况,此次他举国之兵,号称一百万,如果还在武昌待守,等逆子来攻,岂不是笑话。
“砰”朱棣几乎没有犹豫,重重拍了下桌子,大声道:“逆子在巴陵,应该是故意引诱俺去攻打。”
“巴陵东侧全是山,西侧是洞庭湖,北部有运河,官军要打,只有从南面蚁附。”
“逆子洞庭湖一圈的县府,都可以支援,这是想消耗俺们官军。”
“逆子这么挑衅俺,俺如他所愿,准备攻打巴陵。”
巴陵是个小城,兵马放不了多少,有三万兵马算是极限。
朱棣果断决定,攻打巴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