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没说话,三人往大营去。
吴升这时道:“末将去召集各将。”
“好。”赵彝点点头。
赵彝召集诸将时,城外瞿能的大营里,瞿能也正在想招降的办法。
瞿能把大部份兵马,特别是能攻城的步营都给了盛庸,带着两万骑兵和部份土司兵来到大同。
大同是座坚城,瞿能当然知道,所以他没打算来攻城,但是他更知道,吴高是可以劝降的。
靖难中吴高妹妹被建文帝间接害死,但是他依然忠于建文,帮建文帝领兵打仗,当然,也可以这么说,当年吴高打几次永平都没打下来,可能他也在摸鱼。
但不管怎么样,瞿能可以猜到,吴高这人很聪明,至少不会让他自己陷入险地。
建难初期官军势大,吴高一门心思站官军这边,但打永平,似乎也不出力。
靖难成功后,又第一时间表态归顺,得以镇守大同重镇。
所以瞿能认为,通常聪明人,都是比较好招降的。
不过他之前派哨骑先行,到了大同射了一番箭书,好像没啥反应。
他现在也不可能下令攻城,先派大军把大同团团包围,重点是四个城门口外。
接着就开挖工事,用汉王的老一套,挖沟筑墙。
你还别说,这套工事在明初是很好使的,但凡让瞿能干上十天半个月,等到条条深沟和高墙把大同包围起来,那吴高不降也出不去了。
但瞿能也要考虑一件事。
仗打到现在,大伙都缺粮。
讨逆军虽然有交趾、占城等地支援,还占据大半个大明,但从后面运粮过来,毕竟比较艰难,消耗也多,所以瞿能希望尽快逼降吴高,结束战斗。
如不得已,用持久包围,逼迫敌军,是下下策。
这天他与诸将,包括儿子又议到此事。
大将俞通渊道:“朱棣把很多大将亲属都扣在京师,有的甚至带到北平,吴高这种领兵大将,驻守大同要镇,肯定不会少,就算他想降,也不敢啊。”
意思很难劝降。
次子瞿郁则道:“若大王已经下了京师,得到吴高家人,他必然会降。”
有人道:“可惜咱们还没得到京师方向的消息。”
又有人道:“朱棣若决定退守北平,肯定要把所有人的家属都带走。”
众人你一句我一句,正在讨论这事。
瞿能突然心中一动:“王大嘴,你刚才说什么?”
王大嘴是一个卫指挥使,瞿能心腹,他咧嘴笑道:“可惜咱们还没得到京师方向的消息。”
叭,瞿能拍着桌子:“那吴高也未必会得到?”
“朱棣恐怕早就提醒他了。”儿子瞿郁表示反对。
“但朱棣的话,吴高不一定信啊?”瞿能笑道:“如果我们说,吴高家人,都在大王手中呢?”
“骗降?”瞿郁瞪着眼睛看向父亲,好像不认识瞿能似的。
以前的瞿能,可不会干这事。
“你这话说的?真难听。”瞿能不动声色道:“你老父亲我,一辈子没说过谎没骗过人。”
“。。”瞿郁。
“现在为了大王的大事,为了拯救数万大明官军,说个善意的谎言怎么了?”
“。。”俞通渊等将。
“这不叫骗降,这是帮江阴侯和赵彝两人做个决断,两人里面,只要有一个看到就好。”瞿能马上道:“来人,笔墨伺侯。”
不多时,几十匹快马分向大同各个方向,哨骑们靠近之后,就射箭书。
此时赵彝还在召集诸将议事,城头没有得到命令,也没有攻击他们。
“拜见忻城伯。”中军大营里,大同的各指挥级军将拜成一团。
大同城里也就三个卫,指挥级以上,二十个不到,今天全齐了。
刚刚大伙接到命令,以后由赵彝负责大同军务,大伙便齐齐拜见。
刚刚把程序走完,突然外面传来声音,接着有兵士进来,递上箭书。
“城外叛军又射箭书,往四面八方写了几十封。”进来的是赵彝亲兵,刚刚拿到一封,送进大营。
亲兵神色有点慌张,赵彝赶紧拿过。
打开一看,赵彝也是脸色大变。
瞿能在信中说,京师已经被汉王攻城,朱棣率一万余残兵退向北平,江阴侯是前朝勋贵,希望能及时投降汉王,别外江阴侯你放心,我瞿能听闻(听到的)江阴侯京师的家人,都到大王手上啦。
赵彝离京时,太子正在撤离北平,他也不知道京师有没有被攻破。
但一看这信,就心中大骂:“特娘的,大事不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