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原吉接着又道:“陛下要各地兴修水利,动员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都要支付工钱,这是很大的开支。”
“不能苦了老百姓,朝廷可以省。”朱高煦正式道:“正因为以前不要钱,历代皇朝可以肆无忌惮的榨取百姓,现在干什么都要出钱,当权者们就要考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夏原吉深以为然的点点头,历代皇朝的百姓造反,都是因为太过压榨百姓,官逼民反,民才会反。
皇帝虽然加了农田的税,但要逐步取消了上千年的强制徭役,相比百姓而言,肯定是好事,并且是天大的好事,甚至是可以同样流传史记的大事。
“而且以后很多大的工程,要交给商人们来办。”朱高煦这时又抛出个重型炸弹:“你往后看看?”
夏原吉赶紧看后看,果然,皇帝打算在苏州搞试点。
苏州最近连年水灾,失收无算。
朱高煦要求工部派工匠和技术专家现场查看之后,给出一个数据。
兴修苏州七县一州,八地水利修建,分成三十二块。
每块由朝廷出资一万两到三万两不等,对外招商。
即商人们接下某片地方的水利修建,朝廷约定给商人二万两银,先付一半定金,商人找人去干。
朝廷验收合格后,支付余下工钱。
整个苏州水利修建,大概要钱八十多万两。
以前这事都是朝廷自己在干,明初还好点,到明中明末,各级官员中饱私囊,真正落到实处的不到一半,甚至十分之一。
现在交给地方商人,朝廷监督,干的不好,还要砍头。
干的好的,朝廷登记在册,以后有同样的工程,优先发包。
身为穿越者,当然知道这种事在大中国还是有很多操作空间,关键的关键就是监督,监督不到位,啥都是没用,中国人有一百种办法能大赚其钱。
但古代人肯定没后世那么多道道。
夏原吉当然是第一次听说这事,他犹豫了好一会,小心的问:“干的不好,还要砍头,商人们为啥要干?”他莫名奇妙。
朱高煦笑道:“只要有钱赚,肯定会有人去干,朝廷制定的价格,肯定要有利润在里面,商人们看到利润,自然愿意去干。”
“即有利润,为啥朝廷不是自己干?”夏原吉奇怪的问。
朱高煦想了想,你要跟他解释,官员会贪腐会中饱私囊,估计他还不服气的,因为夏原吉不是这种人。
于是便问:“夏部堂知道你屁鼓下面这张凳子值多少钱吗?”朱高煦指了指华盖殿中的一张凳子。
夏原吉低头看了眼,笑道:“这种广东产红木凳子,臣看大概一两左右。”
他还是比较识货的,能看出是红木凳子。
朱高煦不动声色道:“朕派人去京师市场上看过,同样大小,用料差不多,价格在八钱左右。”
夏原吉表情得意,因为他猜的差不多。
“但是这是建文皇帝时期买进宫的,内承运库,支银二十八两。”
“啊”夏原吉目瞪口呆。
“天下的官员,不是每个都是夏部堂,也不是每个人,能像夏部堂这样洁身自好,正直清明。”
“如果这些工程让朝廷来干,将来所耗银钱,只会更多。”
夏原吉若有所思想了想,突然道:“若是有官员和商人勾结,或商人买通官员,明明两万能干的工程,报价十万,岂不是同样损害了朝廷的利益?”
“夏部堂能想到这方面就对了,所以说,要有标准。”
朱高煦向他解释,假设苏州某地要修建十部水车,疏通两条运河。
官方要预算开支。
木料需多少,铁料需多少,运河长度多少,人工多少,大概多少天能完成。
然后根据标淮给出一个初步的价格。
所有用料的价格,以当地市场实际价格为准。
你不能出现,市面上五千的计算机,你官方采购变五万的事情。
因为后世东西太多,可操作空间也大,现在物品比较少,干这些事,也就是人工工资,和用料,还有时间,都是比较能预算的。
一旦出现离谱的价格,肯定能看的出来。
现在大明朝的操作空间就比较小,木料多少,铁料多少,人工多少,都是透明公开,或者来去不大的,后世还有进口和国产,同样的东西,换个品牌价格就天壤之别。
朱高煦这时又从桌上拿了本帐簿似的东西,让钟显交给夏原吉,夏原吉拿到手后,发现是工工部一本书,叫《工部厂库须知》,这本书统计着全国各种材料的价格,比如现在木炭每百斤3~3.5钱,煤炭每百斤1.3钱,建铁(即闽铁)每斤0.16钱,白布每匹长三丈二尺共3钱,到染局染成青色每匹要0.75钱,绒绳每斤9钱,白线每斤1.2钱,生漆每斤0.65钱等等。
他大概翻了翻,有点明白皇帝的意思,以后各种工程以这个来计价,然后留点利润给民间的商人来干。
但听朱高煦这时道:“这是工部记载的价格,也是工部采购的价格,可是夏部堂知道吗?”
“市面上,每一钱银,可以买一百斤木炭,每斤闽铁,为0.1钱,每匹白巾为1.5-1.6钱-——夏部堂,朕正想问问你,这些价格,都是谁登记记录的?是户部吗?”
夏原吉脸色大变,工部厂库这些采购价格,都远远高于地方实际价格,但这真不归他管,他也不知情,他当即道:“臣的户部可不管这些定价,这是工部自己定的价,大明开国以来,更是如此。”
他的意思,明朝建国就这样了,陛下你可别懒到我身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