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大和的早期改造
大和作为战列舰,总体设计上可以说是非常优秀的,是历史上实际建成的最强战列舰,拥有实际列装使用的最强舰炮。
她的舰体设计也是非常优秀的,使用了相对合理的早期球鼻首,拥有非常优秀的回旋半径。
用十五万马力的动力系统,推动七万吨的舰体,获得了27节的相对较高的航速。
她可以说是日系军舰设计的集大成之作,是非常优秀的稳定的海上炮击平台。
当然,她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主要是设计理念可以通过学习迅速提升,但是制作工艺水平却只能依赖于长期的积累。
作为后发的工业国家,日系的工业基础相比欧美而言,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缺陷。
日系是在进入二十世纪之后,到了日俄战争的时代,才有能力自行建造大型主力舰。
大型主力舰的设备之中,对于工业基础依赖性最大的,就是大型舰船的动力系统,包括锅炉、轮机、传动轴、齿轮组。
美系被北卡罗来纳级之前,都搞不定大功率的传动轴和齿轮组,才不得不长期使用电传动。
二战时代的日系的军舰的锅炉和轮机,一直都是技术相对薄弱的环节。
翔鹤和岛风的动力系统虽然性能好,但是稳定性不是很好,有点类似于超频产品。
大和的最终建造方案,是采取了相对保守的方案,而这个保守的倾向贯穿了整个方案的方方面面,包括非常重要的动力系统。
大和的锅炉,蒸汽温度325度,蒸汽压力25公斤每平方厘米。
在日系大舰里面,只有试图量产的苍龙比她低,小船里面的阳炎都比她高一截。
翔鹤的锅炉蒸汽温度是360度(阳炎350),蒸汽压力30公斤每平方厘米。
日系锅炉水平最高的是岛风,蒸汽温度400度,蒸汽压力40公斤每平方厘米。
作为对比,美系的弗莱彻,蒸汽温度454度,蒸汽压力43公斤每平方里厘米。
岛风就造了一艘,就因为成本控制不住,而没有投入量产,宛如手工打造的奢侈品。
弗莱彻却是产量高达175艘的量产货,后续还有70艘弗莱彻改进版的艾伦萨姆纳级,105艘基林级。
日系舰队中,不同规模的军舰,不同尺寸的军舰,可能有不同标准的动力系统。
而美系的产品则基本都是量产货,从驱逐舰到战列舰,技术指标大多都在近似的水平上。
体系不完善,标准不规范,产品质量不稳定,也是日系的典型特征,这是工业化不彻底,不够全面的典型特征。
我们的现代产品,虽然规范化和工业化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初的日系产品,基本实现了标准化和规范化。
但是我们现在同欧美的主要差距,却和大和当时跟欧美的差距类似。
我们与欧美差距最为明显的地方,也是动力系统这些高度依赖积累的门类上。
美系从二战时代开始,就依托其强大的工业基础,一直走的是力大砖飞,大力出奇迹的路线。
小鹰级的蒸汽温度提升到了510度,蒸汽压力提升到了84公斤每平方厘米,达到了岛风的两倍。
美系追求这么极端参数的目的,是要用动力锅炉的蒸汽,直接为蒸汽弹射器提供动力,而不再额外烧专门的锅炉。
实现了这个目标之后,相应的参数就再也没有提升过,就像尼米兹和福特航行用的蒸汽轮机,都始终保持在小鹰水平一样。
因为这已经够用了,用脸六十年都不用再升级……
很多工业技术指标,都是在冷战时代达到巅峰之后,就很多年都没有继续升级过。
中系、苏系在锅炉系统上的技术路线,近似于二战时代的法系。
由于技术积累与美英有明显差距,只能通过其他方向的优化设计,以更低的温度,实现美系同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