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这些人的奏疏都翻来。”
殷正茂有资历,有能力,前番二十万大军平乱,居中调派稳中有序,没有出大的乱子。
朱翊钧觉得,还是不要跟自己找个这么强势的对手才好。
最好找个老实,能做事,资历也够的。
放下这些奏疏,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朱翊钧让太监重新去找了相关的奏疏。
这是个大工程。
都说国家办理政事,靠着就是各地的公文,其实这也是实情,从来没变过,只不过换了个名目而已。
他自己不也是通过各大臣的奏疏,来管理国家的么。
内阁收到旨意,让重新递交名单,张居正诧异,皇上竟然没同意殷正茂。
思虑了一会,心里已经了然。
朱翊钧收到新的奏疏,看到了自己想要看到的名字。
“石茂华。”
勾了一笔,让太监送去内阁。
新的兵部尚书有了人了。
嘉靖二十三年进士,任浚县知县,后任扬州知府,抗过倭寇,治理过黄河。
担任过各地按察使,参政,在都察院任过职,督办过陕西三边军务。
石茂华很意外,没想到自己被选为兵部尚书,大多数人都认为会是殷正茂,他也如此。
到文华殿。
朱翊钧赐座,让太监奉茶水。
等石茂华喝了茶。
朱翊钧笑道。
“卿督办陕西三边军武,极有成效,有何教朕?”
石茂华老老实实的说道。
“边将怯于击贼,巧于避法,久来成风,臣上任后打算打压此风气,但是考察实情后,却改变了主意。”
公文不能全信,朱翊钧没有接触过石茂华,如今见到真人,起坐应答的确颇为实诚,中规中矩。
但是光老实可不行,如此重要的职位,也需要有真本事,听到石茂华的言论,朱翊钧好奇起来。
同时也心里有了底,此人应是名副其实的,不是徒有虚名之人。
“朝廷使者勘验,往往浮于表面,不愿实查,只按损兵之罪罚之了事,而忽略血战之功。
即勇敢至败者亦受坐之,此乃教之避敌也。”
朱翊钧恍然,原来还有朝廷的原因,也不能全怪边军。又想到此事,根子的原因。
老生常谈,还是如今官员好虚事,不愿实事。
想要解决根子的办法,还得是考成法。
“那卿有何建言?”
“有冲锋陷阵者,哪怕败事,也应按照胜事赏之抚恤,更不可同败者并处。”
“善。”
朱翊钧同意。
“可惜考成法施行三年来,京城虽有所微变,但是各地却仍然照旧,不能跟上形势啊。”
叹了口气,朱翊钧仔细打量石茂华的神情。
“不能改变官员的习气,卿所事,靠公文督促无法解决,只能流于形式。”
石茂华点点头,并没有说出什么惊天之言。
“陛下说的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