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怪唐老师他们会这么没信心,实在是关飞主持的这个车床改造步子迈得太大,让他们有些担心。
技术总是在不断进步的,国内企业也时不时要搞点技改,但投入大多只有千把块钱。像关飞这样一次在单台机床上就投入六千人民币,那已经约等于孤注一掷,技改不成功,主持者是要负担重要责任的。
当然,关飞自己就是291旅的最高负责人,即便技改失败,也没人能追究他的责任。
但放在唐老师他们立场来看,这就是好大喜功。理论很好,实际上能不能做到,谁都不敢抱太乐观的态度。
有一点他们承认,那就是关飞的魄力确实很大。
这次c616改数控车床,涉及到动力系统、传导系统、进退刀系统、换刀系统几大关键部件,可以说将原本的c616来了个开膛破肚,全面解体,替换新部件后重新组装出一台新的车床。
而关飞首先进行的自动回转换刀系统的装配,就让他们这些理论派大开眼界。
“下面是换刀系统的装配,这是个相当细致的活,需要全神贯注。我必须专注工作,暂时无法回答大家提问,也请各位老师保持安静,让我可以集中起所有注意力。”关飞在开始前,跟所有人都打了个招呼。
随后,他先将所有的零部件一一请点完毕,搁放在面前,然后闭上双眼,似乎在调整呼吸。
关飞的做派也让围观学习的唐老师他们神情庄重起来,不由自主地压低了呼吸,以免干扰到他。
他们注意到,随着关飞逐渐调整,他的呼吸变得更加平稳,前后间隔也渐趋一致。
两三分钟以后,关飞缓缓睁开眼,然后开始将零散件,组装为一个整体。
这个过程看在唐老师他们眼中,感觉很迟缓,每一步都需要好几分钟。而且关飞的肢体动作似乎也变得相当僵硬,移动的速度、幅度都好像一台机器,平稳、间隔如一!
“好稳的手!就算是机器也不过如此!”
他们虽然不敢发出声来,但心中却都涌出这样的赞叹。受此影响,他们更加压低了自己的呼吸,有些人甚至用手捂住了鼻孔,似乎生怕气流略大一点都会干扰到关飞的动作。
不过这也太慢了一点。
他们觉得装配么,无非是将一堆零散件拼在一起,然后用游标卡尺等测量工具,比对一下装配误差,适度进行调整就是了。
可关飞却不是这样。
他每装配一个部件都很慢,而且动作幅度非常小。在零部件拼接到位之前,一直在做极其细微的调整,一旦组合上去就尽可能地保持原样。
在固定的时候,他拧紧螺丝的动作也很特别,不是上紧一个再拧第二个,而是这个螺丝拧两圈,然后换到下一个也拧两圈,几个角平均施力,逐渐固定。
拧到最后几圈,他的动作越发慢了,有时候这里拧一圈,对角线又拧半圈。或者感觉这里紧了,他又会稍微放松一丝。简简单单一个固定工作,他来来回回不断调整,用了差不多十几分钟才完成。
在这个过程,他始终是超然物外,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体察手中部件的细微变化中,丝毫不受外界影响。
就那么十几个零部件,唐老师自觉自己来做,大概一两分钟就好,手生一点最多也不过五六分钟。
关飞整整耗时半个小时!
“好了!”
关飞做完最后一个步骤,小心地将组装完成的刀架放到一旁,人顿时松下来,一直被皮肤稳定控制住的内脏器官也刹那间自主运行起来,汗水刷地一下从头脸汗腺涌出来,如水洗一般,瞬时流了个满头满脸。
唐老师等人被他这最后一下给惊呆了,连忙递上毛巾。
“关旅长,装配真的需要这么精细的操作吗?不能先大致装好以后,再做细微的调整么?”一位老师疑惑地询问道。
“呵呵,你会这么想很正常……”
关飞接过毛巾,擦着满脸的汗水,身体放松以后,从内心涌上一股强烈的疲乏感,他干脆一屁股坐倒在地上,两脚叉开,让身体更加舒服一些。
“诸位老师都是从事机械教学的,对于精密制造有相当研究。不过在实际工作中,设备的精密与否,不单单只是看做出来的零件够不够精密,最后的总装更是设备实际工作精度的关键环节。比如螺杆歪一丝,这看起来好像问题不大,可就这一丝误差,通过传导放大以后,最终动作可能就会产生十几微米,乃至几十微米的误差。
拧螺丝看起来是个很不起眼的小动作,可螺丝紧一圈还是松一圈,施加的压力对固定的部件,就会有细微影响。这个角压力大一点,那个角压力小一点,初期看不出来,但在较长时期运行以后,部件就可能在压力作用下,向那个角倾斜,从而造成整个运行系统的误差变化。
国外对于高水平的总装调试师给予很高的工资待遇,就是因为总装调试太重要了。越是精密的设备,就越需要高水平的调试师,他们是保证产品质量的极其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