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保甲法!
政事堂。
王安石高居其上,满意地看着座下的一大帮年轻官员们,除了吕惠卿去当任开封府解试的主考官的原因不在,程颐已经离开了之外,其余同一时期提拔的章惇、蔡确、曾布、吕嘉问、沈括、薛向等人俱都在场,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激动的神色。
章惇很是开心道:“祝贺相公,贺喜相公,终于上衔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昭文馆大学士,如此一来,以后领导变法便是更名正言顺了,再无人可以掣肘了!”
王安石闻言一笑,便在解试开始之前,曽公亮终于是告老辞职,赵顼终于是同意了,之后经过一番博弈,赵顼终于任命他为大宋首相,也就是所谓的昭文相,是上了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的名副其实的首相。
关于大宋前期的宰相,许多人搞得不是很清楚,其实也简单。
宋初承唐中期及五代之制,在宫城内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集中处理行政事务的最高权力机构。
其题榜止曰“中书”,故简称为“中书”,印文敕则曰“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都堂。
中书门下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宰相。
其职权,《宋史·职官志》称:“佐天子,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两朝国史志》则说:“同平章事,是为宰相之职,掌邦国之政令,弼庶务,和万邦,佐天子执大政。”
其实,北宋前期的宰相并非“事无不统”,当时军政归枢密使,财政归三司使,宰相只是行政长官。
所以,王安石便是这政事堂的长官,也就是所谓的首相了。
至于什么昭文相之类的,便是宰相还各兼馆、殿学士之职,所谓分首相次相第三相,便是看这个。
如置两相,则上相兼昭文馆大学士并监修国史,次相兼集贤殿大学士。
如置三相,则上相兼昭文馆大学士,简称“昭文相”;
次相兼修国史,简称“史馆相”;
第三相兼集贤殿大学士,简称“集贤相”。
如仁宗至和二年的时候,文彦博和刘沆、富弼三人同时为相,便是由文彦博任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兼昭文馆大学士,也就是说,他便是首相,也可称为昭文相。
至于刘沆则是任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兼修国史,意思则是次相,也成为史馆相;
至于富弼则是任户部侍郎、同平章事兼集贤殿大学士,也就是所谓的第三相。
在三相之后,一般也还会设置“参知政事”一职,也就是所谓的副宰相,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起于政事堂共同商议处理国政大事。
北宋前期,参知政事亦无常员,以中书舍人以上至六部尚书等官充任,通常也设两员,有时也设一员或三员以至四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