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府门时,因为心情激动之下,甚至脚步都有些踉跄。
无他,因为于禁遣人来通传时,曾明示于昌豨,王政是因吕布之故,匆匆从扬州折返彭城,却又为在彭城不过停留一晚,便五百里赶急,星夜急驰之下,竟在两日之内赶回了开阳。
为的,便是早日见他昌豨一面!
这让亦是一方巨擘的昌豨难免大生感慨。
王政何许人也?
坐拥三郡之地,麾下数万虎贲的少年雄主啊!
竟这般礼遇于他?
虽然至今未曾逢面,可昌豨对王政,却是一直颇为钦佩。
因为王政自起事以来,所活动的范围,无论青州齐郡,还是徐州的琅琊,彭城,离昌豨的大本营泰山都相隔不远。
也恰恰是因为王政亦是和他,和于禁一样的草芥出身,不,若论出身之卑微,可能还甚于他二人!
所以从对方攻克临淄开始,昌豨就一直在暗中留心,关注对方。
若说克临淄这汉之五都,只是让他对这少年人高看一眼的话,那对方打下彭城,就着实不得不让昌豨刮目相看了。
昌豨亦曾多次侵饶过彭城,可谓十分清楚此雄关的坚固,难啃程度。
而其后王政主动出兵北上,不过月旬便攻破郡治奉高,更迅速占领泰山郡全境的时候,作为泰山人的昌豨不仅没有生出敌视之心,反而彻底被其折服了。
正因为他是本地人,才更清楚这件事情的难度之大,以及王政不但占了泰山,其过程还似乎很是轻松顺利的背后,所代表的能耐!
那是这个少年雄主的英武,更是其麾下将士的能战!
正是因为王政之前种种事迹带来的印象分本就极高,所以当昌豨看到于禁这个故旧好友亲自来说降时,大惊之下,亦是迅速便有了决断。
他极为了解于禁其人心性能力的!
王政若不是明主,于禁怎会倾心投靠?甚至要为其说降自家?
尤其是于禁另投王政,可还是冒着家小株连的风险,背叛曹操的啊!
这番感慨,惊诧,乃至于难以置信,成了压倒昌豨所有犹豫、徘徊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这一次,王政这位名义上又特地不辞辛劳,从彭城主动来见他这位降将,这般折节下士,再次让心高气傲的昌豨,好感度直接拉满了。
要知道,在原本的历史上,自吕布败亡后,昌豨与臧霸、孙观、吴敦、尹礼等人一起归降曹操。然而,与其它四人或是全心效忠,或是阳奉阴违曹操不同,昌豨却始终反复无常,创造了四降三叛的骄人成绩,这等不安分以及不走寻常路,直到最后一次,碰见老熟人于禁后,终于彻底安静下来了。
关键是曹操听闻后的态度很是有趣。
是时太祖军淳于,闻而叹曰:“豨降不诣吾而归禁,岂非命耶!”益重禁。
首先从后面的“益重禁”来看,说明曹操不仅是认可于禁的做法的,甚至是颇为赞赏,提倡的。
但是从曹操的这段话而言,对于昌豨这样一个反复无常的贼寇之死,曹操也是真的感到遗憾乃至惋惜的。
这说明昌豨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因为按历史来看,面对非“士”的黔首时,只有对方体现了价值,展示了才能,魏武帝才会展露难得的宽宏。
当然,另一方面来说,曹操对昌豨都这般宽宏了,为什么他却依旧以怨报德,总是找个机会就要背刺?
后人分析,有两个可能性。
一,便是出身。
草芥出身之人,若是成就功业之后,反而会以自己的卑微起点得意洋洋,更因此对那种承袭前辈余荫的官二代,富二代不太瞧得上眼。
典型代表便是朱元璋。
洪武帝登顶至尊之后,臣子想要美饰其祖先出身,给他找了个名人朱熹做祖宗,朱元璋直接翻了个白眼。
俺这等出身能得天下,恰恰是最有利的证明,我朱重八就是“天命所归”!
都牛笔炸了,还需要粉饰什么?
甚至张嘴闭嘴“予本淮右布衣”,深怕人不知道他曾经是个农民一样。
而且同样做过吴王,同样在南方起家,朱元璋对孙权这位前辈的评价就委实不太给面子了。
钟山上有云气,浮浮冉冉,红紫间之,人言王气,龙蜕藏焉。
高皇帝与刘诚意、徐中山、汤东瓯定寝穴,各志其处,藏袖中。三人合,穴遂定,在明孝陵开工前发现孙权帝陵,请曰:门左有孙权墓,请徙。
孙权,孙武的第22代孙,这出身可以吧?
建安五年从亡兄孙策手中接过江东基业,成为东吴政权的开国君主,这成就也不差吧?
结果洪武知道后挥了衣袖,先夸了半句:孙权是条好汉子。
然后重重补刀。
留他守门!
虽然在成就上昌豨和朱元璋那是霄壤之别,可同样做为草芥翻身出头,昌豨对曹操的感官的确远不如彼时同样白手起家的刘备。
当然,若仅仅是这一点,倒是说不过去,毕竟曹操虽是官二代,相比刘备,创业史中自身成色略略不足,可若和袁绍袁术相较,还算是自强许多了。
所以,第二点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昌豨觉得曹操对他不够重视!
尤其是相比较同为泰山群盗出身的的臧霸而言。
建安三年,逐鹿中原之战进入尾声,曹操东征徐州。吕布在抵挡了三个多月后,最终殒命白门楼,而臧霸等五人则归降曹操。
随后,曹操未雨绸缪,提前为即将到来的官渡之战布局。他先是从琅邪国、东海郡、北海郡三地分出部分土地,新设立了昌虑郡,并将城阳、利城二地由县升级为郡。
随后又对新归附者授以官职,其中臧霸为琅邪相、昌豨为东海郡守、孙观为北海郡守
乍一看,似乎昌豨的待遇不差,毕竟作为徐州的州治所,东海郡自然重要过琅琊郡了。
只是首先臧霸是真正管了琅琊的所有地盘,而昌豨却只是管理东海的部分疆域,最多也就四五个县。
其次,据史料记载,曹操还“割青、徐二州,委之於霸。”
可见在泰山五盗中,曹操最为看重的人是臧霸,而非昌豨。
不患贫而患不均,心高气傲的昌豨虽没当场发作,却是不满深植于心,为日后的数次反叛埋下了伏笔。
我的作家等级升到三级辣
开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