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确实跟了那个余切的风,但是‘新现实主义’不能只有他一个人来写,而且,我觉得他写的小说太装了,我不喜欢。”
“趁热要打铁,这个小说你要快一点过稿,就在1983年的最后一个月吧。”
——————“哟,又拿稿酬了……一,二,两百多块钱,怎么少了。”
“因为这一篇是转载,你看看。”
余切把11月的《萌芽》递给俞敏宏看。
虽然是转载的作品,《萌芽》还是给出了两块钱千字的高价。
根据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发布的《关于实行新闻出版稿酬及补贴办法的通知》,著作稿为每千字两元至七元,翻译稿为每千字一至五元。
《天若有情》一共十万多字,原先在《红岩》上首发,拿到了五块钱千字的水平,这基本上属于特约撰稿人,或是知名作者的稿酬标准。
现在转载拿两块钱千字,已经非常慷慨了。《小说月报》、《十月》等一批刊物都是以两块钱的价格转载。
《萌芽》是针对性挖掘青年作家的杂志,最高发行量超过四十万份,远远超过《红岩》杂志。后世熟知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以及80后作家韩涵、郭小四等人都是在《萌芽》崭露头角的。
《萌芽》现在的主编叫哈话,他有个很牛逼的儿童小说,叫《回到金日成伯伯那里去》。
俞敏宏非常羡慕余切拿到的稿酬,仅次于羡慕那些留美的同学。
“那你现在不是很有钱了,你的小金库破千了吗,余切,我也写小说怎么样?”
“俞敏宏,你和他们不一样,你千万不能去写小说!”
俞敏宏的脸上有点尴尬:“为什么啊?我也看了很多小说。”
但是余切很直接,“老俞,写小说比耍朋友还要你的命!”
确实,上一辈子余切没有听说过任何有关于俞敏宏写小说的新闻。
反而是他的前偶像王锵,还有两人共同认识的一个叫“徐晓平”的人,还算是有点写小说的天赋。
俞敏宏被打击到了,转头把“新现实主义”社团这一期的报名名单递给余切。“那我再去看看其他的。”
余切开始看这一期的报名名单。经过校报的宣传,社团打响了名气,每天都有人来报名。
但是,会写小说的不多,全是一些文学爱好者,这样就不能指望他们有作品。
一只开不是春天,百齐放才是春天。
可惜,燕大历史上最牛的77级中文系的作家们,大部分去到了各个杂志当编辑,还有去美国留学的写留美日记,和严歌令等旅美作家产生了一种叫“留美文学”的东西。
忽然,余切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刘振云。
等等,怎么还有骆一禾?
骆一禾不是文学社的副社长吗?他过来报名是什么意思,卧薪尝胆来了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