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天河对于陈化先这个老家伙越来越喜欢了,他开始理解,为什么历朝历代那么多的明君,旁边都会养着一个佞臣了。
这个陈化先虽然不算是个佞臣,可是他一定不会是个贤臣。
登基大典的事情很快就定下来了,第二日,文武百官以南凌百姓的名义,发文诏告天下,愿意奉楚王为帝,楚皇一个月后登基。
丰凌城民众得知之后,顿时全城陷入一片欢腾之中,每个人的脸上都是洋溢着由衷的喜悦,就好似他们已经期待了好久似的,这一天终于要到来了。
丰凌城中心广场上开始搭建封天台,各种仪仗用品也都在紧张的筹备着。
而对于这些事情,孟天河都不会太在意,在登基之前他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组建内阁,就是重中之重。
其实内阁的问题,百官已经讨论了好久,人选已经定的差不多了,就只等着孟天河来最后敲定。
而他准备在登基之前,先一步组建起内阁,这样不禁有利于及时的使政务转入正轨,也可以在他还没遇登上地位的期间,代表正统,发出权威的声音。
内阁八相,最终的名单确定为,廉清华、商荣、毕锦、田环、宇文直、方向、陈化先、凌天义、陆璟。
除了前三位实至名归之外,后面的三个人都是孟天河力排众议硬顶上去的,众人对此也是无话可说。
而陈化先对于孟天河的知遇之恩也是感恩戴德,老家伙没想到,在他有生之年,居然还能过上一把丞相瘾。
而他也是投桃报李,立即拿出来大批的粮食金银,以聚丰号的名义捐助给军队,并且号召南凌所有商界巨富商贾,捐资抗敌。
有了他这么一个好例子,好榜样,所有的商贾,几乎挤破了头的纷纷捐献大笔的物资金银,南凌国的府库立即变得充盈无比,南凌的朝廷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富裕过。
所有的朝臣也都是终于明白了他们皇帝陛下的苦心和深谋远虑,都是更加的佩服。
至于凌天义和陆璟意外的进入内阁,大家也都是没有再去理会。
毕竟这两个人,一个是前朝的太子殿下,而另一个是军中的参赞,那一方面来说,也代表了孟天河本人,这个大家还是可以理解接受的。
在内阁组建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判所有的战犯,凌天仁作为罪魁祸首,被推到午门广场上,当众斩首。
而他的那些忠心跟随者们也一样被枭首示众,情节稍轻者,或被充军发配,抄没财产,或罢官免职永不录用,南凌的朝野立即被大换血,朝野上下立时焕然一新。
而内阁发出的第二道决议,就是减赋五年,五年之内税负减半,时间就定在楚皇登基之后。
对于内阁的第一个决议,民众只是觉得大快人心,而第二个决议却是是大家都是得到了切身的好处,而且是实实在在的大好处。
所以举国上下,无不对即将登基的楚皇陛下拥戴不已,对新组建的内阁拥戴不已,甚至那些没有被战争所波及到的城镇,也都纷纷表示效忠楚皇之意。
楚皇还没有登基,已经是万民拥戴,四海畏服。
随后,内阁又发布了第三个决议,选举楚王孟天河暂带大总统一职,统领南凌大军驱除秦寇。
对于这个决议,却是众说纷纭,大家都不明白这“大总统”究竟是个什么职位,而且,也不理解,为什么皇帝陛下,非要先做一会大总统不可呢,这完全不合逻辑么。
其实,这是孟天河的一个小心思,总统行使的不时君权,而是相权,而且是最高的相权,其实就是变相了的皇帝,而且也一样可以掌管军队,这对于还没有登基的他而言,无非获得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名号。
而且,他也在考虑,要不要继续保留他大总统的这个职位,这样他就可以更进一步的插手内阁。
不过后来,他还是选择放弃这个想法,原因很简单,内阁是他倡议建立起来的,而现在他又想办法损害他的成长,这就是自相矛盾,而且可以说都有些bt了。
他不可想象,他是怎么样走到现在这一步的,亲手建设之后,又要想方设法的拆毁,这一切都只是权利若得货,“权利”其实就是一切的原罪。
他进一步的开始反省自己,他真正的是向拥有这无上的权利么?那么他要这东西,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他扪心自问,他不需要“权利”,他做着一切,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因为那个梦。
也许是想要验证些什么,也许只是好奇,也许他还很的想改变些什么,也许他有一些施展抱负的心里……
这所有的也许都促成了今天的他,不过他清楚一点,他会很快放弃这一切。
不过在放弃之前,他想先做好他所能做的一切,至少以后不会想起来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