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混在抗战

关灯
护眼
第383章 石原莞尔的厉害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日本军队习惯下克上,更习惯不顾上级命令的擅自行动。石原莞尔和坂垣征四郎更是此中的行家里手。他们当初一起合作搞了一出“九一八”,现在又一起合作搞出了另一个震动全球的事件:他们向日本陆军部报告,称前线侦察人员发现了苏军总指挥铁木辛哥的行踪,打算展开行动,一举打败面前的苏军。而这个行动的一个要点,就是要利用空降兵,趁着铁木辛哥大军离开伊尔库茨克的时机,一举夺下这座已经被苏联人经营了许久的前线重镇,然后利用飞机不停地运输兵力前往,以给予苏军前后夹击。而即便是行动不利,苏军能及时回援,只要机场还在,他们的部队依然能够借助空中力量及时撤离,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损失。

东京的畑俊六和东条英机等人得知这则消息大喜,两人虽然都很不喜欢石原莞尔,不愿此人立功,但如果能够打败铁木辛哥,对日本当前的战局来说非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在把消息上报到内阁之前,他们就先一步将刚训练好没多久的一个旅团的伞兵派到了乌兰乌德。

之后,事情就脱出了他们的控制范围。

1940年7月13日,在希特勒签署命令,让空军司令戈林开始实施轰炸英伦三岛的“海狮计划”后的一个星期,刚在乌兰乌德歇了一天的日本伞兵旅团就被空投到了克里斯诺亚尔斯克。在当地人目瞪口呆的注视下,轻松夺取了城市。然后,他们释放了关押在当地“克拉斯拉格”和“叶尼塞拉格”两大劳改营中的劳改犯,并且给予了这些劳改犯一定量的武器……再之后,暴『乱』开始了。数都数不清的劳改犯掀翻了当地的『政府』部门。并形成了一股巨大的『乱』流向四周扩散。

当在伊尔库茨克的铁木辛哥和在莫斯科的斯大林得知消息的时候,宝贵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天。而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布尔什维克曾向宗教人士举起过屠刀,以致于上帝也不愿意保佑他们。斯大林和莫斯科居然只以为是劳改营发生了暴『乱』,却不知道这是因为日本人的伞兵打了过来。于是,在斯大林下达镇压命令的吼声中。大麻烦接踵而至。

通过空运,石原莞尔和坂垣征四郎将一个主力师团直接运了过去,完全掌握了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之后,再通过伞兵,直袭新西伯利亚。

这时。战争已经法停下。

关东军的近两千架各式飞机在新西伯利亚到伊尔库茨克,再到乌兰乌德的天空中不停穿梭。轰炸机和战斗机肆虐于铁木辛哥集团军的上空,零式舰载战斗机甚至飞到了鄂木斯克和叶卡捷琳娜堡。

不过这都还不算什么。最让苏联『政府』紧张的,就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的劳改犯们在日本人的帮助下快速组成了一支军队,这支军队并没有呆在当地不动,更没有被日本人当成炮灰。而是坐上了马车,或者干脆就拦截火车,沿着西伯利亚大铁路,直奔那些乡村城镇……短短的几天,整个克拉斯诺尔斯克区已经在这些劳改犯的冲击下,一片的风雨飘摇。[

而在这样的气氛下,面对暴怒和紧张的苏联。日本『政府』在兴奋和心惊肉跳之余,也只能奈地向西伯利亚增兵,一方面抽调正在海参葳和共青城休整的梅津美治郎以及植田谦吉所部前往支援石原莞尔和坂垣征四郎,一方面又从本土和中国调兵支援海参葳和共青城。同时,大量的物资,尤其是飞机和炸,被由日本和中国运往乌兰乌德。

……

“石原莞尔,这王八羔子日后肯定是我们最大的敌人。”

北方的消息震动了全世界的同时,也让秦卫大大的惊愕了一把……他本以为这个世界上不会再有什么事能让他惊讶了,可现在石原莞尔却做到了这一点。

“这家伙肯定会借着这群劳改犯大肆攻击苏联『政府』。攻击斯大林,先搅『乱』铁木辛哥的后方,再搅『乱』整个东西伯利亚,然后,趁着斯大林和铁木辛哥出兵镇压的当儿。‘嗖’地飞到叶卡捷琳娜堡,把留在西伯利亚的苏军给包了饺子。”

地点是在黄山别墅,秦卫刚在莲青楼跟艾森豪威尔就石原莞尔和坂垣征四郎的行动交换了看法,就被路过的张治中给拉到了云岫楼。等到的时候,却发现这儿已经聚集了不少人,其中他认识的就有孔祥熙、何应钦、宋子文、陈布雷、陈果夫、陈立夫、白祟禧、陈诚。显然,这是一个高端的大型聚会,而他却是最后才知道的那一个不过,虽然有些惊讶和不解,他倒也没表现的太过惊讶,跟着张治中找了个座位就坐了下去。再看大家都在一边等着蒋介石,一边跟就近的人小声的窃窃私语,也拉着一边的白祟禧和陈立夫胡侃起来。

“石原莞尔这一手确实是出人意料。不过这还不都是你教出来的?”白祟禧最不满意秦卫,这家伙帮老蒋帮得太多了。闹得老蒋现在越来越强势,也越来越不好伺候。这样下去,他们桂系岂不是没了出头之日?

“就是,”陈立夫也连声附和,“你看看人家,功夫都用在敌人身上。就你用在自己人脑袋上。还有之前派的那几个杀手,杀来杀去,也没见得杀掉几个像样的日本人……”

“你这是挑衅我?”秦卫瞪了这家伙一眼,“还是觉得我杀汉『奸』有错?”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超能神医 大唐暴力宅男 男人都是孩子 毒妇从良记:女配翻身攻略 死宅飞行员的日常 三国之大霸主 堂冥猎魂者 灵域 岁月不再蹉跎 年代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