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混,总要还的,总不能因为混蛋要做好事就事事如意,谁知道这个家伙在偷偷打什么小算盘。
贝克汉姆有些同情他,4-4-2阵型统治了英格兰足球50年,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改变的。
这事儿还要从1966年说起,4-4-2这个阵型并不是英格兰人首创,4-4-2和4-3-3这两个现代足球的通用阵型是巴西人玩出来的,同一时间不少国家也使用了类似的阵型。
60年代的英格兰队比较喜欢当时在欧洲很流行的4-3-3阵型,一些英格兰主教练的执教理念是以控球为主,对球员的技术要求很高,要求球员们少开大脚并将足球控制在自己脚下,俨然就是tiki-taka的原始版本。
1966年世界杯前夕,带领英格兰队在本土作战的阿尔夫.拉姆塞教练遇到了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他的阵型里没有好边锋,玩儿不了4-3-3,只能把边锋的位置后撤。
正好当时的英格兰队有两名优秀中锋,他在无奈之下让边锋变成边前卫,用大面积跑动去帮助中场,在边路传中给中锋喂饼。
进攻玩儿不了,干脏活累活总可以吧。
结果拥有博比.查尔顿这名世界级中场的英格兰队每场比赛都能在中场占据优势,两名中锋都不吐饼,英格兰队的所有对手都跪了,他们最后从女王手中接过了雷米特杯。
这是一个极其成功的足球案例,英格兰联赛的所有球队都开始模仿国家队:平行站位的双中锋、平行站位的四个中场、平行中卫的四个后卫,这个三条直线组成的阵型逐渐开始统治英格兰足坛。
有了这个阵型,主教练再也不用为缺少10号而发愁了,他们只需要配备一帮传中能手,然后在往对手的禁区里戳两个傻大个,剩下的人负责抢球,一套阵容就齐活了。
随后英足总的技术总监查尔斯.泰勒还把被曲解的阵型转化成理论,通过数据统计和砖家的佐证,推向了全英格兰。
他把足球运动简化成了三个步骤:第一步,后卫得球立刻开大脚到两个角球区附近。第二步,接到球的队员不许耽误时间,马上向禁区输送炮弹。第三步,中锋想办法把足球往门里搞。
长传冲吊打法就是这么形成的,完全是外行领导内行的典型案例。
英足总的构成非常复杂,各行各业的精英都能在这个机构获得位置,偏偏没有足球专家的一席之地。
这个叫泰勒的哥们据说是从一名炮兵军官那里得到的灵感,他的理念就是让足球像炮弹一样炸到敌人的阵地。
他后来还把这套理论汇编成了一本名叫《胜利方程式》的书大量出版发行,在青训工作中发挥出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此,一大群手里只有一张战术板的主教练和一大波跑不死,身体强壮,就连脑子里都长满肌肉的青训产品脱颖而出。
马拉松型边锋,工兵型中场把技术、灵性和天赋这次“没用”的属性全部消灭,英格兰队从此以后变成了“kick and rush”风格,在场上不服就干,虎得不得了。
可随着世界足球的发展,长传冲吊已经跟不上时代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1994年世界杯预选赛,英格兰队在技术上打不过荷兰,长传冲吊也没搞过北欧海盗挪威队,当时的主教练格雷厄姆直接被英格兰媒体喷出了心理阴影,后来连教练工作都不敢找了。
随后英足总想再找一个主教练,发现没人敢接这个工作,当时成名的那些主教练很明白自己比下岗的那位好不了多少,纷纷以家庭为由推掉了这份工作。
英格兰队的主教练一直到1995年才有主,只有混蛋维纳布尔斯敢接这个烫手的山芋,英足总虽然有点不乐意,但是也只能聘用他,因为没有其他人选了。
就这样,维纳布尔斯开始执教英格兰队,并且妄想把4-4-2的烙印从球员身上去掉。
这项工作比搞科研的难度还大,英格兰队在下午的战术训练中又把他气得差点闭气。
这个家伙的混蛋嘴脸这时候又暴露了,他对着球员们说:“我特么不管,明天和瑞典队的比赛我们就用这套战术,明年欧洲杯上我们也用这个战术,想拿冠军就好好踢,踢不好也没什么大不了,反正是你们踢球,老子随时随地都能撤退。”
看着自己主教练那副混不吝的样子,贝克汉姆不得不感叹:“不是老人变坏了,是特么坏人变老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