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称:天之生贤,道蕴其身。幼学壮行,致君泽民。伊尹孔孟,皆古君子。孜孜行道,未尝忘世。秦汉之襄,以退为贤,绝类群伦,岂勿违天。嗟哉若人,于世奚补,区区百年,草木同腐。予嗣祖宗,统临万邦,求贤图治,宵旰皇皇。群才皆来,布列在位,道行身尊,百业之贵。缅彼山楂,岂天遐遗,往而不来,悠悠我思。漱石枕木,远引高蹈,虽佚其身,而悖于道。卷舒之诗,梧桐飞凰,尔其幡然,予将尔扬。这诗解释得很全面,很详细,即便是边陲小镇,怕也能沐浴皇帝的这份爱民之情,除了这件头版新闻外,最值得关注的就是这次皇帝老人家亲自制作了一件宝贝,被工部取名为宣德炉。
朱瞻基为满足玩赏香炉的嗜好,特下令从暹逻国进口一批红铜,责成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柴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
为保证香炉的质量,吕震战战兢兢地禀告皇上,欲制造出好香炉,铜还得精炼六遍。炼一遍,少一些,六遍下来,原料只会剩下一半。宣德皇帝财大气粗,精品意识超强,他当即下旨精炼的次数不仅不减,还要翻番(炼十二次),并加入金银等贵金属。于是工艺师挑选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红铜一起经过十多次的精心铸炼。经过巨大的努力,宣德三年,极品铜香炉终于制作成功。只是碍于第一只炉子效果不明,所以并没有告示天下,经过三年的打磨后,宣德炉包浆沉稳,色泽典雅,敦厚之中不失灵巧精致,是为书房陈设雅器。焚香其内,历史的厚重之感随香外溢,仿若置身其中,随香而止,怅然若失,这让宣德皇帝很有成就感,决定昭告天下。
“这都是些什么事儿?” 杨峥嘀咕了声,迅速翻过,接着看了下去,几件大事中,他只是顺着脑子看了一下,其一,便是陕西参政陈瑛奏陈,宁夏、甘肃的田地可以引水灌溉,虽然遇天旱也有收获。但两处肥沃土地皆被镇守官及各卫豪强霸占,全不向官府报告、交粮。偶尔有报告的,也只是实际数字的十分之一。而那些贫瘠的土地则分为屯田的军卒。以致屯粮亏欠,兵士饥饿困苦,而官员豪强则日益恣横。并且陕西各卫所的军士是二、三成负责守城,七、八成屯田。以七、八个人耕作来养活二、三个人,是不应该出现供应不足的现象,而各卫往往缺粮,有司疲于运输补给。大概这是由于各卫官员及负责屯田的官员各自损公肥私,凡是屯田军士被派往别处,就不再拨补,除去其名,而占据其土地。请朝廷派官巡视,治其侵占土地、欺骗朝廷的罪行。宣宗同意陈瑛建议,于宣德六年二月初二日派工部右侍郎罗汝敬赴陕西督办屯田事宜。这事儿,在宣德三年就被提上了朝堂之上,所以算不上什么重大的新闻,杨峥就此翻过,目光很快就被第二版的头条给吸住目光,说的是有关航海的事情,自从杨峥舌战群儒,开了海禁,重下西洋的指令得以贯彻后,郑和与他的西洋队伍就着手开始打造的往日的船只了,虽说西洋之行停了六年,许多的船只都已损坏,但底子还在,况且大明的造船业,在继承和发扬宋元两朝的大发展基础上,达到了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最高水平。工场分布之广、规模之大、配套之全,无出其右,南京快船厂、黄船厂、龙江船厂和宝船厂,以及淮南清江船厂、山东北清河船厂等,规模都很大,在大半年的筹备下,西洋的船只基本是修补完毕,如今要做的就是着手人员上的安排,以及各种分工的问题,在如此好的局面下,郑和先是带领宝船上下两万多人,祭拜南山天妃宫作为“官军祈报之所”,还修葺了塔旁的南山塔寺;宣德五年刚过,六年的一月便在天妃宫旁新建了三清宝殿,还在南山的东北麓开凿天妃宫大井,建造“母梦楼”。并在楼内铸造了“郑和铜钟“。钟体呈褐绿色,覆釜形,葵口;钟钮为双龙柄,钟肩表面浮印十二组云气如意纹,腹中部以云水波浪纹为母题,还铸有铭文、八卦、云雷等字纹;主纹饰上部环绕一周八卦纹,共五组,其中第二、四组各铸有“国泰民安”和“风调雨顺”铭文。铜钟下部铭文5组共54字行楷,其文为大明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监郑和、王景弘等同官军人等,发心铸造铜钟一口,永远长生供养,祈保西洋回往平安吉祥如意者。”几以此告知天下,西洋之行即将开启,于这件事杨峥比较关心,所以看得也十分认真,前前后后看了两边,才跳过去,正准备继续往下看,便在这时,先是听到了一阵喊骂声,跟着变成了争吵、骂街的也有,吵吵嚷嚷好不热闹,杨峥听得好奇,正要找人来询问发生了什么事,就在这时听得一阵脚步声,跟着一个衙役哭丧着脸冲了进来,大喊道:”大人,大人不好了,不好了,他们,他们造反了!“
“造反!“杨峥下了一大跳,丢了报纸站起来道:”慌什么,把话说清楚些,谁造反了?“
那衙役虽是一脸的紧张,但杨峥这么一站,加上这些年与官场中养成的威严,让那衙役微微平静了不少,指着门外道:“那些名门望族人家带着家丁,都冲着府衙来了?“
“没被你吓死?“杨峥心里骂了声,神色并没有多大的改变,仍是坐着问:”他们不在家好好趁机发国难财,带着家丁来府衙做什么?“
那衙役道:“还不是冲着那些田地来的?”
一听这话儿杨峥顿时就明白了,他虽来苏州不过几日的功夫,但与苏州大大小小的事情,倒也了解不少,这衙役所说的名门望族的闹田地这事儿,还得从况钟与周忱的经济改革说起,周忱与宣德三年被派到江南整顿田赋,刚到苏州,这位老兄,立马拉皇帝诏书作大旗,抵制户部的压力,与苏州知府况钟等经过一个多月的筹算,对各府的税粮都作了认真调整,仅苏州府即减七十二万石,着实有些成效,但一来苏州田赋重,赋税拖欠,百姓生活艰难。二来,苏州名门望族不少,光弄点治标不治本的改革,作用不大,依着周忱的意思,最好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这事儿非同一般,加上他也苏州情况所知不多,便压着这念头没去着手做,而是深入民间,调查研究。他不带任何随从,向农夫村妇详细询问最感痛苦的事情是什么,原因在哪里,希望如何处置。时间长了,百姓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向他倾诉,彼此相处如家人父子。他对下级也比较宽和,有好多事情主动同他们商量,向他们请教,一来二去,便把苏州的问题摸了一个通透,他发现苏州最大的问题固然是赋税太重,但其中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土地兼并严重,大明在洪武三十年的休生养息政策,苏州的农业生产水平超过了历代,纺织、制瓷、冶铁等手工业生产,规模更加扩大,技术更为先进!种种好处之下,让苏州发展很快,人口几乎达到了六十万,人口增多,土地就变得紧张,一些富户仗着手中有银,有权开始大肆吞并土地,除此之外,还有皇族、王公、勋戚、宦官利用政治特权,以投献、请乞、明朝皇帝夺买等手段,大量占夺土地。
皇室、亲王、外戚、勋臣是封建等级结构的最上层。皇帝对全国的土地都有支配权; 亲王、勋戚享有田土受赐权。朱元璋建国不久,即赐亲王、勋臣、公侯、丞相庄田,又 赐百官公田,以其租充禄。后来,由于“诸勋臣所赐公田庄佃多倚势冒法,凌暴乡里, 诸功臣不加禁戢”
勋贵们受赐的“公田”,载在“金册”,并不报官入籍,享有免除税粮和差役的特权 虽然法律条文上也规定,赐田以外的田土,应与“齐民一体当 差”,但由于贵族的权势,法律很难执行。勋贵“私田”“不肯与民一体当差”的弊病 ,苏州名门望族不少,但皇亲国戚并不多,所以在这方面并不严重,最为严重的是百姓的土地投献之风盛行,地方百姓往往将土地投献给名门望族,本身沦为庄佃、佃户或奴仆,这倒不是说大明百姓傻,愿意给大户人家做庄佃、佃户或奴仆,实则他们比谁都精明,大明赋税虽低,可是经不住层层盘录层层加码,淋尖踢斛火耗陋枧常例,对普通农户来说负担就重了,除了这些外,还有徭役,徭役一共为三种,一为里甲役,里甲役即一里的事务,二为均徭,即供官府经常性的差役,三为杂泛,为临时派遣的一切差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