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液态dac二氧化碳捕集系统。
这就是川海材料研究所最新突破的重大技术,也是樊鹏越为徐川准备的惊喜。
看着眼前这台体型庞大的设备,徐川眼中带着饶有兴趣的神色,开口道:“给我介绍一下吧。”
二氧化碳转变成氧气、淀粉、葡萄糖、汽油、石墨烯等材料并不是什么前沿技术。这些转换技术早在十几年前其实就已经有了完整的路线,并且在各国的实验室中实验成功了。
当然,节能且高效率的转化技术依旧是难题。
不过这并不是重点。
这项技术的难题重点在于如何从大气中收集那占比少的可怜的二氧化碳。
要实现脱碳社会,不仅是工厂等排放的高浓度二氧化碳,回收空气中低浓度的二氧化碳、即直接空气碳捕集也是关键。
这才是最难的地方,他很好奇川海材料研究所这边是怎么做到的,效率又能做到一个怎样的地步。
大师熊樊鹏越点点头,开口介绍道:“多孔液态dac二氧化碳捕集系统,一款集二氧化碳捕集与转化一体的装置。”
“它采用了离子交换膜+异佛尔酮二胺相结合的技术,通过电力驱动,来捕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浓度为400ppm的空气,去除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能力超过99%!”
“也就是说,在目前的大气环境中,它对二氧化碳的过滤吸附能力高达99%以上,依据浓度不同,是市面上普通二氧化碳吸附技术或材料的二十倍-五十倍以上,哪怕是最优秀的胺材料,也只有它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左右”
听到这个解释,徐川有些讶异:“400ppm的浓度,吸附指数能达到99%?”
这个数值,有点牛逼啊。
不,可以说是牛逼极了。
要知道常规的以离子交换膜等、化学溶剂等物质吸附效率一般都只有可怜的个位数,哪怕是性能优异的特定溶剂,其吸附效率一般也只有十几个地点而已。
百分之九十九的吸附效率,而且还是在常规大气环境中。
这个概念,哪怕是徐川,也不得不说一声‘厉害了!’
身旁,樊师兄脸上堆满了笑意,开口说道:“不然怎么跟你说是惊喜呢?”
说着,他走到眼前这台多孔液态dac二氧化碳捕集装备前,敲了敲用隔离网保护起来的内部离子交换膜材料,接着说道:
“被异佛尔酮二胺吸收的二氧化碳可以与之相结合,形成片状的固体氨基甲酸材料,很容易地从原本的液体中去除。”
“而它分离二氧化碳的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将其加热到六十度以上,那么里面被吸附的二氧化碳则可以重新转换气态,这也会释放出原来的液体异佛尔酮二胺材料,重新进入系统循环使用。”
“而且异佛尔酮二胺具有高耐久性,经过目前超过四十八个小时的实验后后,仍能以超过99%的效率持续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即使反复吸收和释放二氧化碳至少一百次之后,也没有观察到其性能下降,可以反复使用。”
“至于分离出来的二氧化碳,后续可以以固体或气体的形式进行保存。在工业或化学过程中被储存或再利用。””
“此外,它还可以连接上二氧化碳转化装置,可以直接在这套设备内部将其转变成淀粉、氧气、葡萄糖等物质。”
“不过要将装换装置整体纳入多孔液态dac二氧化碳捕集装置中,我们需要将它造的比较大就是了。”
“另外还有一个缺点则是,异佛尔酮二胺这种材料的价格不算便宜,按照目前的市价来算,大概要花费差不多两百块一千克。”
“而一千克异佛尔酮二胺材料,按照最高吸附效率来算,只能铺设两平米左右的吸附面积,再大,吸附效率就会降低了。”
“另外在吸收和释放的过程中,因为加热的原因,会极少量的损失一些异佛尔酮二胺材料,这些都算是缺点。”
“不过我们正在想办法降低它的合成费用。”
徐川点了点头,满意的说道:“已经很不错了。”
碳捕获和重新利用技术的发展对钢铁、水泥和化肥制造等难脱碳的行业非常重要,但成本却非常昂贵。
两百软妹币一千克虽然的确有点贵,但如此高效率的吸附能力,相信有很多工厂会为其买单的。
而且捕集吸附后二氧化碳,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无论是工业用途还是直接卖给其他厂商,都能带来一笔收入。
尽管并不算很多,但是随着时间的积累,这笔收入还是相当可观的。
它就像是光伏发电或传统的核裂变发电一样,前期的投入较大,但一次建成后,可持续产生收益的时间很长。
此外,除了工业化的应用外,这项技术还非常契合大型城市。
因为人口密集加上工业化的关系,大型城市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要远超出其他的区域。
如果说地球大气层的二氧化碳浓度平均是0.04%,那么大型城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能达到0.07%(700ppm)以上,甚至更高。
而高二氧化碳含量的大气,势必会造成更严重的温室效应。
一到夏天,农村的温度三十度的时候,城市中能超过三十五度,甚至更高。
这一点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必然的。
如果在城市中批量部署多孔液态dac二氧化碳捕集系统,当二氧化碳的浓度大幅度降低的时候,温室效应自然也能够得到减弱。
温度降低,城市自然更适合居住。
而除了地球上的应用外,更关键的是,这项技术在徐川的规划中,本身就不是为了地球而研发的。
它是为了火星改造而开发的技术之一。
对于这种星际移民方向的科技,成本再高,只要没高昂到超过从地球上运送物资过去,都是可以接受的。
不得不说,这次川海材料研究所的确给他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惊喜。